[发明专利]锂二次电池无效
| 申请号: | 200880001688.8 | 申请日: | 2008-0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407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 发明(设计)人: | 宇贺治正弥;井上薰;白根隆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10/40 | 分类号: | H01M10/40;H01M4/48;H01M10/44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建全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含有硅、锡中的至少任何一种元素的活性物质用于负极 且充放电循环优良的锂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个人计算机、手机等轻便设备的开发,作为其电源的电 池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于用于上述用途的电池,在要求常温使用的同时, 还要求高的能量密度和优良的循环特性。
针对此要求,对于正极及负极的各自来说,一直在新开发具有高容量 密度的活性物质。其中可得到非常高的容量密度的硅(Si)或锡(Sn)的单 质、合金或氧化物,被认为有希望作为负极活性物质。
可是,在采用这些负极活性物质的锂二次电池中,存在不能得到充分 的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问题。具体地讲,采用氧化硅SiOx(x=0.3)作为负极 活性物质。采用通常的锂二次电池所用的钴酸锂(LiCoO2)作为正极活性 物质。采用含有六氟磷酸锂(LiPF6)的碳酸亚乙酯(EC)和碳酸甲乙酯(EMC) 的混合溶液作为电解质。制作采用了上述材料的卷绕式锂二次电池。当按 充放电电流为1.0C、充电终止电压为4.2V、放电终止电压为2.5V的条件, 对该电池反复进行充放电时,在100个循环左右产生大的容量劣化。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优选使负极的放电电位尽可能低。例如,专 利文献1中关于采用氧化硅(SiO)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锂二次电池, 公开了通过将负极的放电终止电位相对于锂参比极控制在0.6V以下, 可抑制与充放电循环相伴随的容量劣化。
但是,如专利文献1所述,当为了相对于锂参比极控制采用了SiO 的负极的放电电位,而在电池内设置锂参比极时,使电池构成变得复 杂,因此不利于实用性。也就是说,在电池中除了正极端子、负极端 子,还需要第3个电极端子。此外,当从正负极活性物质无劣化的充 放电循环的初期开始重复充放电循环时,伴随着正负极各自的活性物 质的劣化,正负极各自可使用的电位范围也变化。因此即使以正极为 基准以负极的放电终止电位达到0.6V以下的方式设定放电终止电压, 也难以判断负极的放电终止电位是否维持在0.6V以下。这样,难以通 过电池电压的测定来检测负极的充放电状态,抑制与充放电循环相伴 随的容量劣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331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将含有硅、锡中的至少任何一种元素的活性物质作为负极 且充放电循环优良的锂二次电池。
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具备:正极、负极以及具有锂离子传导性且介于 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非水电解质。正极具有嵌入/脱嵌锂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 负极具有含有选自硅和锡之中的至少1种元素的负极活性物质。而且,在 用规定的充电方法充电后的锂二次电池的完全充电状态下,正极活性物质 和负极活性物质分别为第1部分充电状态。此外,在用规定的放电方法放 电后的锂二次电池的完全放电状态下,负极活性物质为第2部分充电状态。 通过这样组合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的充电状态,能够抑制与充放 电循环相伴随的容量劣化。通过这样组合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状态和负极 活性物质的充电状态来进行电池设计,能够提供充放电循环特性优良的锂 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锂二次电池的概要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锂二次电池的负极的充电状态和其 电阻率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该锂二次电池的充电中的正极、负极的电位变化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该锂二次电池的充电终止时的正极、负极中的锂离子的存 在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该锂二次电池的放电中的正极、负极的电位变化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该锂二次电池的放电终止时的正极、负极中的锂离子的存 在状态的示意图。
图7A是表示该锂二次电池的组装时的正极、负极中的锂离子的存在状 态的示意图。
图7B是表示该锂二次电池的放电终止时的正极、负极中的锂离子的存 在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另一锂二次电池的组装时或放电终 止时的正极、负极中的锂离子的存在状态的示意图。
图9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又一锂二次电池的组装时的正极、 负极中的锂离子的存在状态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16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滤水器的卧式三管连体水龙头
- 下一篇:一种二水硫酸钙晶须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