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碳酸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00682.9 | 申请日: | 2008-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185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内村竜次;白石义隆;高桥和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G64/40 | 分类号: | C08G64/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平元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碳酸酯 树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碳酸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降低了 例如苯酚等挥发性杂质的聚碳酸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树脂不仅耐热性、耐冲击性等机械特性和尺寸稳定性良好,而 且透明性也优异,其被用于各种用途。
作为聚碳酸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可以列举熔融法(酯交换法)、光气法(界 面聚合法)等,但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得到的都是含有未反应原料、低分子 量产物、反应溶剂等挥发性杂质的粗聚碳酸酯树脂。作为上述低分子量产物, 可以列举熔融法中的苯酚。即,在熔融法中,在减压下蒸馏除去酯交换反应 生成的苯酚,但由于反应液相和气相的平衡关系,苯酚残留在反应液中,因 而聚碳酸酯树脂中含有苯酚。
以往,作为除去挥发性杂质来制备聚碳酸酯树脂的方法,已知有如下方 法:例如,将聚碳酸酯树脂熔融挤出后颗粒化时,向熔融挤出机的挤出混炼 部供给氮气或水来进行减压处理的方法(专利文献1和2);添加饱和脂肪烃 或芳香烃的方法(专利文献3和4);在加压状态下供给二氧化碳,进行减压 处理的方法(专利文献5);使用多级排气式熔融挤出机使聚碳酸酯树脂与水 在0.3~10MPa下混炼并进行减压处理的方法(专利文献6)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593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5936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9-6743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9-15737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0-30287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1-317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碳酸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聚碳酸酯 树脂中例如苯酚等挥发性杂质的含量极少。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等经过了深入研究,结果获得了如下的惊 人发现。
(1)通常,在制备聚碳酸酯树脂时,为了除去鱼眼(fish eye)等异物,在颗 粒化步骤中,在熔融挤出机的出口处设置聚合物过滤器,但另一方面苯酚在 聚合物过滤器内再生。该苯酚的再生与聚合物过滤器的构成金属所产生的催 化作用、或在聚合物过滤器内因剪切放热而导致的碳酸二酯或聚合物的分解 有关。因此,即使为了除去挥发性杂质而使用排气式熔融挤出机,也未充分 表现出由聚合物过滤器所产生的作为残留挥发性杂质而残留的苯酚的除去 效果,结果难以制备苯酚含量充分减少的聚碳酸酯树脂。
(2)利用包括至少1个反应器和至少1台挤出机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备 装置,由二羟基化合物与碳酸二酯通过酯交换法制备聚碳酸酯树脂时,如果 挤出机采用特定的温度条件,则可以抑制聚碳酸酯树脂的分解反应,从而有 效地除去挥发性杂质,而且可以得到以往未知的新型聚碳酸酯树脂。
本发明就是基于上述各发现经过反复研究而完成的,各发明要点如下。
即,本发明的第1要点在于一种聚碳酸酯树脂,其由芳香族二羟基化合 物与碳酸二酯经酯交换反应而得到,该聚碳酸酯树脂满足下述(1)~(3)所述的 条件,
(1)粘均分子量为13000~30000;
(2)树脂中残留的芳香族单羟基化合物的量以及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的 量分别为20ppm以下;
(3)树脂含有结构式(1)~(5)中的任意1个以上结构单元,且该结构单元的 总量为1000~6000ppm。
[化学式1]
本发明的第2要点在于一种聚碳酸酯树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对含有 挥发性杂质的聚碳酸酯树脂进行熔融脱挥发处理,从而制备降低了挥发性杂 质含量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方法,其中,在通过聚合物过滤器后再进行熔融脱 挥发处理。
本发明的第3要点在于一种聚碳酸酯树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利用包 括至少1个反应器和至少1台挤出机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备装置,由二羟基 化合物与碳酸二酯通过酯交换法来制备聚碳酸酯树脂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 备方法,其中,将挤出机入口树脂温度设为T1(℃)、将挤出机出口树脂温度 设为T2(℃)时,T2为370℃以下,且下面的式(I)所表示ΔT为70℃以下。
[数学式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菱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06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足球运动员快速转身训练装置
- 下一篇:大环HCV抑制剂及其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