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光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00509.9 | 申请日: | 2008-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22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柴山胜己;铃木智史;伊藤将师 | 申请(专利权)人: | 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J3/02 | 分类号: | G01J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龙 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封装体内收容分光模块而构成的分光器。
背景技术
分光器是利用棱镜及衍射光栅等的分光部将作为测定对象的光分 解成各光谱成分的光学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依据此种分光器, 利用光检测元件来检测被分光部分光的光的光谱成分,从而可知光的 波长分布及特定波长成分的强度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457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近年来,一直在进行适用于各式各样的分光测定装置及测定系统 的小型分光器的开发。在小型分光器中,必需以高位置精度配置光入 射部、光检测元件及分光部等的各光学要素,并使封装体紧密化。此 种小型分光器是不论在何种使用场所均能当场进行光分析,可使用于 环境测量、水果等的甜度的确认、打印机等的色补正等。因此,会因 使用环境的不同而对分光器施加振动及热负荷,有可能对各光学要素 的位置精度造成影响。因此,特别是在小型分光器中,为了应对各种 使用环境,要求具有高可靠性。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分光器,其具备安装有各种光学 元件的光学台,以及收容此光学台的容器。在此分光器中,光学台具 有安装光学元件的组件安装部,和固定于容器的容器固定部,元件安 装部以悬臂梁构造而形成于容器固定部。
在将此种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分光器小型化时,容器的内壁 面与所收容的各种光学元件之间的间隔会变得更狭窄。并且,由于元 件安装部以悬臂梁构造而形成于容器固定部,故当振动及热负荷施加 至分光器时,光学元件会与容器的内壁面接触,有时会有破损的忧虑。
因此,本发明是有鉴于此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 维持可靠性,并且可实现小型化的分光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分光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封装体, 其设有导光部;分光模块,其收容于封装体内;以及支撑构件,配置 于封装体的内壁面上,用于支撑分光模块。分光模块具有使从导光部 入射的光透过的本体部,和在本体部的规定的面侧将透过本体部的光 分光的分光部;并且,在分光部与内壁面离开的状态下,分光模块在 规定的面被支撑构件支撑。
此分光器中,在设于本体部的规定的面上的分光部与封装体的内 壁面离开的状态下,分光模块在本体部的规定的面被支撑构件支撑。 因此,在将分光器小型化时,即使振动及热负荷施加至分光器,亦可 防止分光部与封装体的内壁面相接触。从而,可维持分光器的可靠性, 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的分光器优选为,支撑构件以夹着分光部而相对的 方式至少配置一对。由此,可更确实地防止分光部与封装体的内壁面 接触。
另外,本发明的分光器优选为,支撑构件以包围分光部的方式而 形成为环状。由此,可更确实地防止分光部接触于封装体的内壁面, 并可遮住分光部,使其免受杂散光的影响。
另外,本发明的分光器优选为:具备贯通封装体的导线接脚;分 光模块具有由金属线而电连接于导线接脚的电极垫,并且,在规定的 面中的与电极垫相对的部分被支撑构件支撑。由此,在由引线接合法 而连接电极垫与导线接脚时,支撑构件发挥作为基台的作用,故可防 止分光模块的破损等。
另外,本发明的分光器优选为:本体部是板状,且在本体部中的 与规定的面相对的面设有使光从导光部射入于本体部的光入射部、检 测被分光部分光的光的光检测元件、以及电极垫。由此,可达成分光 模块的薄型化,故可实现分光器的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的分光器优选为,导光部具有延伸至封装体内的光 纤,且该光纤的端部抵接于光入射部。由此,构成导光部的光纤的定 位变得容易,可使光确实地从导光部射入于光入射部。
另外,本发明的分光器优选为:封装体具有由金属材料构成的罩、 和由金属材料构成的管座;罩与管座由熔接而接合;分光部含有树脂 材料。由于罩与管座由熔接而接合,故可形成气密的封装体,可进一 步提高可靠性。另外,分光部含有树脂材料,故较为容易地成型为特 定形状。进一步,由于由支撑构件而使封装体与分光部隔开,故可减 少传热至分光部的熔接时的热,可保护含有对于热容易发生不良情况 的树脂材料的分光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未经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05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