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流转换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80000470.0 | 申请日: | 2008-01-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2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 发明(设计)人: | 麻生真司;神永行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垦电气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2M3/28 | 分类号: | H02M3/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许 静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直流 转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小型、价格便宜的直流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图2表示相关的多输出的直流转换装置的电路结构图。作为用于说明相关的多 输出的直流转换装置的基本电路的例子,在图1中表示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 开2003-319650号中公开的单输出的直流转换装置的电路结构图。
图1所示的直流转换装置由半桥电路构成,在直流电源Vin的两端连接有 由MOSFET构成的开关元件Q1和由MOSFET构成的开关元件Q2的串联电 路。开关元件Q2的漏极与直流电源Vin的正极连接,开关元件Q1的源极与 直流电源Vin的负极连接。
在开关元件Q1的漏极-源极之间,并联连接二极管D1以及电压共振电容 器Crv,并且连接有电抗线圈Lr1、变压器T1的1次线圈P1以及电流共振电 容器Cri的串联电路。电抗线圈Lr1由变压器T1的1次2次之间的漏感形成, 在1次线圈P1等价地连接励磁电感来作为电抗线圈Lp1。在开关元件Q2的 漏极-源极之间并联连接有二极管D2。
变压器T1的线圈的始绕侧用黑圆“●”表示。在变压器T1的2次线圈 S1的一端(黑点标记一侧)连接二极管D3的阳极,变压器T1的2次线圈S1 的另一端和变压器T1的2次线圈S2的一端(黑点标记一侧)与平滑电容器 Co1的一端连接,变压器T1的2次线圈S2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 二极管D3的阴极和二极管D4的阴极与电容器Co1的另一端连接。在电容器 Co1的两端连接有负载Ro1。
控制电路10根据来自电容器Co1的输出电压Vo使开关元件Q1和开关元 件Q2交互地导通/关断,来进行PFM控制(频率控制),进行控制使电容器 Co1的输出电压Vo成为恒定。
下面,参照图4所示的时序图对如此构成的相关联的直流转换装置的动作 进行说明。
在图4中,VQ1是开关元件Q1的漏极-源极之间的电压,IQ1是开关元件 Q1的漏极电流,VQ2是开关元件Q2的漏极-源极之间的电压,IQ2是开关元 件Q2的漏极电流,VCri是电流共振电容器Cri的两端电压,VD3是二极管 D3的两端电压,ID3是二极管D3的电流,VD4是二极管D4的两端电压,ID4 是二极管D4的电流。
此外,开关元件Q1和开关元件Q2双方都具有关断状态的不工作时间, 开关元件Q1和开关元件Q2相互地进行导通/关断动作。
首先,在时刻t0~时刻t1的期间,在时刻t0,开关元件Q2从导通变为关 断。在开关元件Q2导通的状态下,在变压器T1的1次侧,电流按照顺时针 方向流过沿着Vin、Q2、Lr1、Lp1、Cri、Vin延伸的路径,在变压器T1的2 次侧,电流流过沿着Co1、Ro1、Co1延伸的路径。
当开关元件Q2关断时,在变压器T1的1次侧流动的电流从开关元件Q2 换流到电压共振电容器Crv,在沿着Crv、Lr1、Lp1、Cri、Crv延伸的路径中 顺时针方向流过电流。
因此,电压共振电容器Crv,在开关元件Q2导通的状态下已大致为直流 电源Vin的电压,而被放电到0V(以下,直流电源Vin的电压也通过Vin来 表示)。
因此,电压共振电容器Crv的电压与开关元件Q1的电压VQ1相等,所 以开关元件Q1的电压VQ1从Vin降低到0V。此外,开关元件Q2的电压VQ2 为(Vin-VQ1),所以从0V上升到Vin。
在时刻t1~t2的期间,在时刻t1,当电压共振电容器Crv的电压降低到0V 时,二极管D1导通,在沿着D1、Lr1、Lp1(P1)、Cri、D1延伸的路径中顺 时针流过电流。此外,变压器T1的2次线圈S2的电压达到输出电压Vo,在 变压器T1的2次侧,在沿着Co1、Ro1、Co1延伸的路径和沿着S2、D4、Co1、 S2延伸的路径中流过电流。此外,在时刻t1~时刻t2的期间,通过使开关元 件Q1的门信号开通,开关元件Q1成为零电压开关(ZVS)以及零电流开关 (ZCS)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垦电气株式会社,未经三垦电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04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