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00123.8 | 申请日: | 2008-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1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下河原慎;渕上伸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1/20 | 分类号: | B62D1/20;B62D1/19;F16D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本良;文 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其联轴器将传递该转向装置的转向轴的转动的各轴连接在一起的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用于使车辆的前车轮转向的转向装置上,通过操纵转向盘而转动的转向轴的运动通过万向节而传递到转向器的输入轴。
在与此类似的轴向装置上,当诸如中间轴和小齿轮轴的、并被连接到万向节的轴因为车体的布局而与万向节分离时,延伸轴(extensionshaft)和联轴器(shaft coupling)用于在万向节与中间轴之间,或者在万向节与小齿轮轴之间建立连接。
在传统的联轴器中,通过将板材弯曲为基本圆筒形,而形成连接管部分。在将延伸轴压配在该连接管部分中以后,将延伸轴焊接在连接管部分上。接着,在中间轴上的阳齿与连接管部分上的阴齿实现齿啮合之后,通过螺栓紧固连接管部分,以使阴齿的直径缩小,从而使连接管部分和中间轴连接在一起。
在上面描述的传统联轴器上,当延伸轴被压配在连接管部分的内圆周表面中时,通过弯曲板材而形成的连接管部分的狭缝被张开,而且该连接管部分的直径也被扩大。因此,如果连接管部分与延伸轴之间的焊接不够好,则连接管部分与延伸轴之间的连接刚性被降低,而且这样使得转向轴难以适当地传递转动力矩。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联轴器,在该联轴器中,通过将板材弯曲成大致圆筒形而制造连接管部分。在专利文献1的联轴器上,构成一个部件的轴上的阳齿与该联轴器的内圆周表面上的阴齿相啮合,而且构成另一个部件的万向节的筒形端部部压配在联轴器的外部圆周表面上。
因此,由于通过弯曲板材而形成的连接管部分被收缩,所以即使万向节的筒形端部压配在联轴器的外部圆周表面上,连接管部分与万向节的筒形端部之间的连接刚性也被降低。因此,这样不对转向轴的转矩(rotational torque)的传递产生问题。然而,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联轴器不能应用于其中轴被连接到连接管部分的内部圆周表面的两端的联轴器。
专利文献1:US 2005/0140130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具有其中轴被连接到连接管部分的内部圆周表面的两端,而且即使在该轴与该联轴器之间的焊接连接不够好时,仍可以确保转向轴的转矩的传递的联轴器。
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利用下面的方法解决该问题。即,根据第一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包括:
联轴器,具有通过弯曲板材形成的连接管部分;
非圆形内部圆周表面,形成在该连接管部分上,以在连接管部分的轴向上,从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的附近;
螺栓,其缩小该连接管部分的非圆形内部圆周表面;
第一轴,其包括非圆形外部圆周表面,在该连接管部分的轴向上,该非圆形外部圆周表面从该一端插入该连接管部分的非圆形内部圆周表面,而且该非圆形外部圆周表面与连接管部分的非圆形内部圆周表面接合,用于传递转向轴的转矩;
第二轴,其包括非圆形外部圆周表面,在该连接管部分的轴向上,该非圆形外部圆周表面从该另一端插入连接管部分的非圆形内部圆周表面,而且该非圆形外部圆周表面与转矩的连接管部分的非圆形内部圆周表面接合,用于传递该转向轴;以及
焊接连接部分,用于将该第二轴与该连接管部分连接在一起。
根据第二发明,提供了一种如第一发明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该连接管部分的非圆形内部圆周表面是阴齿,而该第一和第二轴的所述非圆形外部圆周表面分别是阳齿。
根据第三发明,提供了一种如第一发明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该连接管部分的非圆形内部圆周表面和第一和第二轴的非圆形外部圆周表面是一对基本上互相平行的平坦表面。
根据第四发明,提供了一种如第一发明所述的转向装置,进一步包括:
装配孔,在该连接管部分的轴向上,在该另一端上,该装配孔形成在该连接管部分上;以及
轴部分,形成在该第二轴的外部圆周表面上,以紧密装配在该装配孔内。
根据第五发明,提供了一种如第一发明所述的转向装置,该第一轴是中间轴(intermediate shaft),而该第二轴是延伸轴(entension shaft)。
根据第六发明,提供了一种如第一发明所述的转向装置,该第一轴是小齿轮轴,而该第二轴是延伸轴。
本发明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01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