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建筑幕墙粘弹性阻尼连接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0820303900.3 | 申请日: | 2008-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380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唐劲松;曹亚军;郑春;郑宜坤;夏庆;陈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三局装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88 | 分类号: | E04B2/88;E04B1/9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丽岩;白 云 |
地址: | 100097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幕墙 粘弹性 阻尼 连接 机构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幕墙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幕墙的减震和防震是一个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技术难题,由于建筑幕墙与主体结构之间为刚性连接或半刚性连接,当地震震动或因温度应力引起位移时,建筑幕墙就有遭到破坏的可能。公知建筑幕墙的防震、减振施工措施是:一、断开建筑幕墙的立柱,使其不与主体结构相连接,使两部分结构完全隔离开,但需要通过增加建筑幕墙自身龙骨的刚度来实现;二、通过转接结构实现一维或者二维调节,然而,无法保证在三维方向调节建筑幕墙与主体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防止主体结构震动位移时牵连到幕墙,影响幕墙的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建筑幕墙减震、抗震效果不好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幕墙粘弹性阻尼连接机构,要解决建筑幕墙系统减震、抗震性能不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这种建筑幕墙粘弹性阻尼连接机构,由支座连接于幕墙和结构主立柱之间,其特征是:所述支座下面与支座转接件固定连接,支座转接件是一个矩形的框体,框体两侧分别有开有调节孔,一对夹块支托对称支撑于上述两调节孔内,每个夹块支托连接一个夹块,两夹块对称抱接于结构主立柱的两侧,夹块与结构主立柱之间连接粘弹性橡胶垫片。
所述结构主立柱上端套接套管构件,两夹块对称抱接于结构主立柱外侧的套管构件两侧,粘弹性橡胶垫片位于夹块与套管构件之间。
所述调节孔可为横向长圆孔。
所述结构主立柱之间可由侧向连杆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节省材料,不需再另外设置其他转接结构,支座转接件与立柱套筒连接部位,采用具有粘弹性橡胶构件的柔性连接形式,替代传统的刚性连接形式。粘弹性橡胶垫片采用粘弹性高阻尼橡胶材料(high damp viscoelastic rubber material)制作,利用橡胶本身所具有的粘弹性对结构振动进行阻尼减震,当结构振动时,橡胶分子链之间的粘性内摩擦消耗部分振动能,减小了振动,起到减震、抗震的作用。该连接形式竖向通过套管机构保证竖向任何位移得以保证,垂直于幕墙方向通过粘弹性橡胶垫片的粘弹性使该方向的位移得以保证,平行于幕墙方向通过支座转接件预留的长圆孔使得该方向的位移得以保证。在遇到地震等高频振动的情况下,通过具有粘弹性的橡胶构件消耗震动端传递的震动能量,延缓振动冲击动能,支座转接件保证在三维方向调节建筑幕墙与主体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防止主体结构震动位移时牵连到幕墙,保持幕墙在全使用期的稳定。满足幕墙在高频振动工况下安全使用,可适合幕墙全使用期减震、抗震的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正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座转接件、1.1-框体、1.2-调节孔、1.3-夹块支托、1.4-夹块、2-粘弹性橡胶垫片、3-套管构件、4-结构主立柱、5-支座、6-侧向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3所示,这种建筑幕墙粘弹性阻尼连接机构,由支座5连接于幕墙和结构主立柱4之间,所述支座5下面与支座转接件1固定连接。
参见图2所示,支座转接件1是一个矩形的框体1.1,框体两侧分别有开有调节孔1.2,所述调节孔1.2为横向长圆孔。一对夹块支托1.3对称支撑于上述两调节孔内,每个夹块支托1.3连接一个夹块1.4,两夹块对称抱接于结构主立柱4的两侧,夹块1.4与结构主立柱4之间连接粘弹性橡胶垫片2。
所述结构主立柱4上端套接套管构件3,两夹块对称抱接于结构主立柱4外侧的套管构件3两侧,粘弹性橡胶垫片2位于夹块1.4与套管构件3之间。
所述结构主立柱4之间由侧向连杆6进行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三局装饰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三局装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3039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注射针头保护装置
- 下一篇:肿瘤科用积液排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