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发动机前隔振垫支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303490.2 | 申请日: | 200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69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李书福;杨健;赵福全;王小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F16F15/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浙江省临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发动机 前隔振 垫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配件,具体说是一种汽车发动机前隔振垫支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明显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交通工具的变化,从起初的步行逐步进行到自行车时代,然后从自行车时代慢慢地过渡到摩托车时代,而现在,轿车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众所周知,汽车的发动机是汽车最重要的驱动装置、动力来源,发动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汽车的使用寿命,发动机上连接有隔振垫,而该隔振垫安装在隔振垫支架装置上,原来的支架底板平贴在支架内管上,两者的连接厚度即为支架内管的厚度,其余部分不起连接作用,而支架装置的主要受力方向在支架内管上侧,这样整个支架装置的应力集中在支架底板与支架内管的连接部位,在前悬置工作过程中,承受该剪切方向的力部分就是连接部位,由于支架内管的厚度有限,连接部分相对较少,在极限工况下对支架装置不利,影响了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承受剪切方向的力强度不够、使用寿命相对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前隔振垫支架装置,它具有足够承受剪切方向的力的能力,且使用寿命长,而且材料省,节约了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汽车发动机前隔振垫支架装置,包括支架底板及设于支架底板上的支架内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底板和支架内管径向方向上的外表面外圆切连接。支架内管的前后端没有支架底板挡住,支架底板在连接在支架内管径向方向的外表面,这样的连接方式可以使得支架内管承受更大的来自剪切方向的外力,因为支架内管挤压到底板的力方向为连接面的垂直方向,且整个支架底板受力,应力不会集中在连接面上,延长了整个支架装置的寿命,而且节省了材料,加工也非常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的支架底板连接支架内管处为半圆形,且在支架内管两侧对称。支架底板在支架内管侧面的高度不小于支架内管半径的高度。
作为优选,所述的支架底板上端为槽型,对称设置在支架内管的径向方向。支架内管就安装在支架底板的槽型处,通过该槽型卡住支架内管。
作为优选,所述的支架内管内有转叶。该转叶的材料为橡胶等具有弹性作用的材料,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减震作用。
本实用新型构思巧妙,通过支架底板和支架内管径向方向上的外表面外圆切连接,使其与现有技术比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整个支架底板受力,应力不会集中在连接面上,延长了整个支架装置的寿命;
2、去掉了位于支架内管前后端的部分,节省了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
3、加工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发动机前隔振垫支架装置,包括支架底板1及设于支架底板上的支架内管2,所述的支架底板1和支架内管2径向方向上的外表面外圆切连接,在支架内管2的上端连接有支架连接体4。这样的连接方式可以使得支架内管承受更大的来自剪切方向的外力,因为支架内管挤压到底板的力方向为连接面的垂直方向,且整个支架底板受力,应力不会集中在连接面上,延长了整个支架装置的寿命,而且节省了材料,加工也非常方便。
其中,所述的支架底板1连接支架内管2处为半圆形,且在支架内管2两侧对称,在支架内管2的前后端,没有支架底板1部分挡住,节省了材料。所述的支架底板1上端为槽型,对称设置在支架内管2的径向方向,支架内管2就安装在支架底板1的槽型处,通过该槽型卡住支架内管2。
另外,所述的支架内管2内有转叶3,该转叶3采用有弹性的橡胶材质,可以更好的起到减震作用。
本实用新型可改变为多种方式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改变不认为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所有这样的对所述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修改将包括在本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3034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