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分量地震波空间接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301979.6 | 申请日: | 2008-08-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732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 发明(设计)人: | 叶英;董建;王贯明;崔玉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V1/18 | 分类号: | G01V1/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丽岩;田世瑢 |
| 地址: | 100037***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分量 地震波 空间 接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震波接收、探测装置,特别是一种可以在一个点上获得不同相位地震波的接收、探测装置。
背景技术
对地震波的空间观测,传统技术主要采用三分量法,常用的三分量装置是由一个垂直的(Z)和两个在水平方向互相正交的(X、Y)地震检波器组成。对称的三分量装置也是有三个相互正交的与水平面成相同倾角的检波器组成。通常垂直检波器记录纵波,水平检波器记录横波,其记录的特点很明显。在一般的观测和研究时,以上两种空间观测装置可以满足使用要求,但在研究复杂结构介质时,就产生了采用空间观测系统和实行三维解释的必要性,研究复杂结构介质所指的是波场的三维研究,是具有多次覆盖和信号叠加的全三维系统。显然,传统三分量观测的不完善性极大地限制了基于利用地震波的研究工作,传统的“线平面”观测系统必须补充以“空间”这个几何元素,才能满足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分量地震波空间接收装置,要解决传统地震波观测系统无空间多维观测功能、测试数据不够精确的技术问题;并解决在同一震源点同时测得多个地震波分量以及利用地震波反射原理进行有形体探测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这种多分量地震波空间接收装置,包括检波器和检波器的支撑载体,其特征在于:检波器的支撑载体是一个空心半球壳体,空心半球壳体的球面上沿复数个纬度圈和复数个经度线分布有检波器孔,检波器固定于检波器孔内,每个检波器的自身轴线指向球心,所有检波器的传感线与引线相连,空心半球壳体和检波器罩在外壳内,空心半球壳体的开口一侧连有后盖板,外壳上分别固定有把手、引线接口和水平定位用的气泡。
上述检波器优先排布在空心半球壳体的高纬度圈上,并且尽可能多的排布在同一经度线上。
上述检波器在球面上的分布可以是均匀对称分布。
上述检波器的传感线可紧贴空心半球壳体的内腔边缘布设,最终和外壳上的引线接口相连。
上述检波器可由丝堵密封固定于检波器孔内。
上述外壳体可为棱柱形、曲面形或任意形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利用该多分量地震波空间接收装置,可以在一个点上获得大量不同相位的地震波,根据空间中地震检波器轴向不同时在一个点所得的多分量地震记录,实现了多通道、快速同步采集地震波。使USP系统可以采用位置对比和方位对比的联合体系,成为一种广谱的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系统。
本实用新型可在一个位置上布点代替三分量的多点空间布置,且是很容易实现距离偏移和角度偏移的联合采集体系,它大大提高了地震波空间采集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将多个检波器封闭在一个壳体内,构造简单,携带方便,尤其适用于各种地下工程的开挖,同时本实用新型不受震源排布的限制,可广泛适用于各种地下工程开挖超前地质预报空间数据采集工作。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传统空间地震波需要多次线性布设检波器,而且往往受到震源分布的限制,无法布设足够数量的检波器,同时传统的空间地震波监测系统监测到的地震波分量只有三个(X、Y、Z)的缺点,解决了在同一震源点同时测得多个地震波分量以及利用地震波反射原理进行有形体探测的技术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本实用新型在地质预报中的作用,多分量地震波空间接收装置可与三维观测系统USP系统相连,USP系统可以依据位置对比法和方位对比法的联合体系进行超前地质预报,从而使它可以不受震源排布的限制,适用于各种地下工程的开挖,成为一种广谱的地下开挖超前地质预报系统。
本实用新型除了检测无形的地震波外还可以用于测量形状体进行轮廓记录,可广泛应用于地震波的空间观测,尤其适用于隧道施工中的地震波反射法超前地质预报中,用来接收空间中来自不同角度的地震波。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附图标记:1—空心半球壳体、2—气泡、3—把手、4—引线接口、5—检波器、6—丝堵、7—检波器孔、8—后盖板、9-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未经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3019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