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含油污水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301831.2 | 申请日: | 2008-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08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杜平;刘世德;廖晓冰;田建革;唐江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金华 |
主分类号: | C02F1/40 | 分类号: | C02F1/40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苏家达 |
地址: | 541001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油 污水处理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装置,具体涉及含油污水处理装置。
(二)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中,含油污水已成为一种量大而面广的污染源。据有关资料表明,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0-1000万吨油类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含油污水的来源十分广泛,主要来自于石油、石油化工、钢铁、焦化、煤气发生站、机械等工业企业,另外铁路运输业纺织与轻工行业中都会产生含油污水。上述含油污水中的油一般以三种状态存在于水中:(1)悬浮油:油品粒径较大,一般大于100微米,易于浮于水面而能撇除,它是废水中含油量的主要部分,一般占废水中含油量的65%-70%,常采用捞撇等手段在隔油池中去除;(2)分散油:以微小油滴悬浮于水中,不稳定,静置后往往变成浮油,其油粒径为10-100微米;(3)溶解油:它是小于乳化油粒径的油份,有时可以小到几纳米,多数为溶解的烃类物质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一般约为5-15mg/L,多采用生化法去除。此外,由于含油废水在输送过程中被叶轮机械切割,或压力突然降低或存在表面活性剂而使废水中的油呈现乳化状态,形成乳化油,其粒径小于15微米,体系较稳定,不易上浮于水面,一般采用浮选、过滤、絮凝等方法去除;乳化油含有界面活性剂和起同样作用的有机物,油分以微米数量级大小的粒子存在,分离难度较大。
近年来,在含油污水处理技术方面已开发出一系列技术,如申请号为200720103362.9,名称为<<一种油田三元污水处理装置>>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油田三元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油水分离和初净化两级处理单元,油田三元污水经油水分离单元处理后通过输水管道送往初净化单元,在从油水分离单元到初净化单元的输水管路上设置有投药装置;两级处理单元均为水平方向从内到外三层筒状结构,其中油水处理单元分为油水分离区、污油区和水区,初净化单元分为沉降区、浮渣缓冲区和清水区;油田三元污水经油水分离单元除油后,被送往初净化单元做去除悬浮物处理,最后排出。本实用新型较好地解决了油田三元污水净化的问题,但该实用新型中油田三元污水经油水分离单元处理后,进入初净化单元前,需要加入一定量的pH值调节剂、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使其与污水中的碱、表面活性剂溶解、聚合物等发生反应以产生絮体,再将絮体排出以达到净化的目的,上述化学试剂的投入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残留在污水中的化学试剂将使该处理后的污水的排放或者回用造成二次污染。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将公开一种过滤流量大、除油效果好的含油污水处理装置,经该装置处理后的含油污水可直接用于油田注水等其它方面的回用。
本新型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油水分离和初过滤两级处理单元,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所述油水分离单元为一油水分离器,所述初过滤单元为一改性纤维球过滤器;所述油水分离器的出水管与改性纤维球过滤器的进水管相连接。
为了使过滤后的液体更为纯净,以符合更为严格的用水要求,还可在初过滤单元后再连接一级精细过滤单元;所述精细过滤单元为精细过滤器,精细过滤器的进水管与改性纤维球过滤器的出水管相连接;根据需要处理的含油污水的量的大小,所述精细过滤单元可为多台精细过滤器并联组成;如果一级精细过滤器不能达到用水要求,还可根据需要将多台精细过滤器串联进行过滤,直至过滤后的液体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在精细过滤器进行并联使用时,各台精细过滤器的过滤精度应当相同;在精细过滤器进行串联使用时,其过滤精度应符合下一级比上一级高的原则。
所述精细过滤器包括筒体、设置于筒体内的集液管盒及螺纹连接于集液管盒上的过滤管,筒体的底部设有进水口和排渣口;其中集液管盒通过出液管与筒体外的集水输出管连接;所述过滤管由低压超高分子量的聚乙烯粉烧结而成,过滤管上过滤微孔的孔径为0.53微米,优选其孔径为1微米。
所述微孔烧结精细过滤器的筒体可做成圆底式的,也可做成锥底式的,当然也可根据需要做成其它的形状;所述集液管盒悬挂设置于筒体内,过滤管螺纹连接于集液管盒的底端;所述排渣口最好设置于筒体底端的最低点处,以便在排渣时将筒体内的沉积物全部排出;所述集液管盒由与轴向平行的隔板分隔成2-9组互不连通的集水腔,每组集水腔分别通过出液管与所述筒体外的集水输出管连接,所述每根出液管上均设有控制阀门;这样的设计使得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需要处理的废液量选择其中的一组或几组过滤管进行工作,无形中可降低设备的损耗,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也可在其中一组或几组过滤管出现堵塞时,关闭相应的制阀门,而不影响过滤的继续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金华,未经曾金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3018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侧沟式膜泥法一体化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
- 下一篇:自清洁道路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