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伸缩管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301723.5 | 申请日: | 2008-08-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65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 发明(设计)人: | 蔡逢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逢春 |
| 主分类号: | E05F15/10 | 分类号: | E05F15/10 |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 为 |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伸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伸缩管。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其系为目前市场主流的电动伸缩管90,其主要用于协助窗户的开闭,其系利用一马达91结合一齿轮组96来带动一螺杆94转动,又,一固定杆92结合于该齿轮组96上,一拉伸杆93的一端设有一螺母95,该螺杆94与该螺母95螺合,当螺杆94转动时,该螺母95即会依螺杆94的转动方向而行进,进而带动该拉伸杆93移动;另外,于该螺母95的外缘设有凸块951,藉此使该拉伸杆93在移动时,不会晃动,维持其稳定性。
然而,上述电动伸缩管90,系具有下列缺点:
1.该拉伸杆93在移动时,该螺母95上的凸块951会与该固定杆92的内壁摩擦,进而产生噪音,且由于其摩擦力,会减弱马达所传递出的力量。
2.由于该马达91与螺杆94的方向平行,因此需透过大量的齿轮组来传递动力,在此一过程中,将又消弱其所传递出的力量。
由于现在大楼所使用的窗户厚度大,其重量也就相对提高,为了能够推动就必需使用更大推力的马达,对于成本上来说,也就相对地提高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动伸缩管,其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噪音的产生,进而增进推力,提高效能,间接使驱动单元的成本降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伸缩管,其包括:
一后端座;
一本体,系为一中空管体,其一端与该后端座相互螺合;
一驱动单元,置于该本体内;
一转接环,与该本体的另端相互螺合;
至少二垫片,分别置于该转接环的两端;
一止推轴承,置于该转接环内;
一滚珠轴承,置于该转接环内,并利用一间隔环与该止推轴承靠合;
一螺杆,其一端穿过该滚珠轴承及该止推轴承后,与该驱动单元连接;
一固定杆,系为一中空管体,其一端螺接于该本体;
一伸缩杆,系为一中空管体,其一端设有一螺母,上述螺杆系与该螺母相互螺合;
一前端座,系螺合于该伸缩杆的另端,用以与其它物品结合;
数个定位装置,设于该螺母上,藉此减少该伸缩管行进时与该固定杆的摩擦,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至少一弹性组件及至少一滚珠,且该滚珠置于该弹性组件与该固定杆之间;
当该驱动单元带动该螺杆旋转时,该伸缩管即会向外或向内行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在螺母上设有数个定位装置,藉此减少该伸缩管行进时与该固定杆的摩擦,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至少一弹性组件及至少一滚珠,藉由滚珠圆滑本体,使其在随伸缩杆移动时,将与固定杆的摩擦力降至最低,同时,利用弹性组件推动各滚珠紧靠于该固定杆的内壁,可使各滚珠的受力平均,达到稳定行进目的,同时,因为其摩擦力降低,故驱动单元即可使用较小推力达到推动的目的。
再者,本实用新型系于转接环的两端设有二垫片,藉此达到降低噪音目的。
又,本实用新型系将驱动单元置于该螺杆的一端,藉此减少齿轮组的数量,可减少推力在传递过程中的消退,提高效能;并且,本实用新型的体积大幅减少,不会像已知因马达置于另侧,而占据较多的空间。
为使审查委员对本实用新型能有进一步的了解,故揭露一较佳实施方式如下。配合图式、图号,将本实用新型构成内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与图2系为已知技术的剖面图;
图3系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状态的立体图;
图4系为本实用新型分解图;
图5与图6系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伸缩后的剖面图。
标号说明
10……电动伸缩管结构
101……端座
102……前端座
11……本体
12……驱动单元
121……齿轮组
122……马达
13……转接环
14……垫片
15……止推轴承
16……滚珠轴承
161……间隔环
17……螺杆
18……固定杆
19……伸缩杆
191……螺母
20……定位装置
21……弹性组件
22……滚珠
90……伸缩管
91……马达
96……齿轮组
93……拉伸杆
94……螺杆
95……螺母
951……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逢春,未经蔡逢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3017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