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叠式自行车改良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300727.1 | 申请日: | 2008-05-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446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 发明(设计)人: | 林一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衍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K15/00 | 分类号: | B62K15/00 |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 为 |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式 自行车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有关自行车上的改良结构,尤指一种折叠式自行车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自行车具有轻巧方便,及使用无污染较环保等特点,故即使交通运输工具进步的今日,仍能受广大群众所喜爱,尤其现在流和的折叠式自行车可折收缩小体积,置在车箱内携带方便,更是旅行游山玩水及穿梭大街小巷理想的代步工具。
目前,已知的折叠式自行车种类虽多,但其可折叠的部分不外乎在车把、车座、前轮部分及后轮这四部分。譬如,中国台湾公告第578753号专利,名称为“一种X型折叠式自行车之改良结构”即为一典型实例,其主要是于自行车的把手与前叉管分别设以上、下头管,于上、下头管间设有一弹簧,以构成避震装置,车体的中央位置设有一可掀合盒体构成的折叠装置,而后车轮的中心则设有一调整装置,以供连接于辅助轮,使自行车于骑乘时得以起到避震作用,且于不使用时,得以构成折叠状,以利于携带、收藏。
但无论是何种折叠自行车结构,其制造时终究会受到三大限制:后轮部分要与脚踏驱动的齿轮链条相连;前轮与后轮间要有适当的跨距;手把与前轮转轴相接,故设计上只能简单将车体从中切成两段,中间再以铰链相接,使展开时可藉固定机构将其车体固定,而松开折叠时,前后车体则以铰链为轴,使前轮部分折向后轮部分成并列放置,较佳的细部增强的设计,顶多是再让把手弯折缩靠在折叠的车体边上,从而减少整体的体积,不但操作上十分麻烦,而且折叠后体积仍然相当庞大未臻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精简、车体可轻易收折快速收纳及展开,无论开车外出旅行,或上班搭乘大众运输工具都可随身携带作为第二项交通工具的折叠式自行车改良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改良结构,主要包括一可多臂弯折缩小及展开的X型车体、前、后轮体、一坐椅、一把手,其特点是:还包括一可供该X型车体展开定位的卡定位机构及一控制转向的换向机构;所述X型车体具有四支臂,该前后轮体分别配置在该车体向下的两支臂上;该坐椅活动掀折配置在车体的一向上的支臂上;该把手活动旋收配置在车体的另一向上支臂上;该卡定位机构配置在车体与支臂间;该换向机构配置在把手与前轮体间。
藉此,可使车体轻易收折、快速收纳及展开,不但节省时间,而且又可免除现有结构的种种不方便,无论开车外出旅行,或是上班搭乘大众运输工具都可随身携带作为第二项交通工具的最佳选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平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把手设有连动杆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把手旋摆的动作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卡位机构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卡位机构的动作示意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缩折车体收折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缩折车体上臂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缩折车体上下臂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缩折车体完全展开后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 车体 11 支臂 12 支臂
13 支臂 14 支臂 15 圆盘
16 中心轴 17 孔片 18 卡缘
19 脚踏板 21 前轮体 22 后轮体
3 坐椅 4 把手 5 卡定位机构
51 折叶 52 卡勾 53 卡沟
55 升降块 6 换向机构 61 转轴
62 转轴 63 孔片 64 孔片
65 运动杆 25 电动驱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构成内容及其他特点,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改良结构,其主要包括:
一X型车体1,可多臂弯折缩小及展开;
一前、后轮体21、22,以配置在车体1向下的两支臂12及14上;
一坐椅3,可活动掀折配置一向上支臂13上;
一把手4,可活动旋收配置在另一向上支臂1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衍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衍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3007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量具
- 下一篇:二甲醚发动机驱动压缩式热泵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