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器人刺绣机断线检测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239258.7 | 申请日: | 2008-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836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 发明(设计)人: | 杨玉洪;杨满东;杜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大森数控技术发展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5C13/02 | 分类号: | D05C1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16023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机器人 刺绣 断线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装置,特别是一种机器人刺绣机断线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机器人刺绣机在刺绣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断线,断线后应立刻停机穿线,以保证刺绣质量。如果未及时检测出已经发生断线,刺绣机继续工作空跑,不仅影响产品质量,还会造成废品。如果出现断线误检测,则会导致刺绣机停机自动穿线,影响生产效率。因此,断线检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尤为重要。现有的断线检测装置的结构设计不尽合理,存在误检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准确可靠的机器人刺绣机断线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机器人刺绣机断线检测装置,包括设置在传感器架上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有一个安装在弹簧轴上的张力板,张力板上设有过线孔和两个用于遮挡传感器的左、右挡片,左、右挡片相距一定间距,上部分别对应设置有左、右传感器。
断线检测装置还设有挡片摆动限位机构。
设有过线孔的张力板板面与左、右挡片的空间夹角为90度。
左、右挡片之间有20-40度的夹角。
左、右挡片的上部可分别位于传感器架上的左、右U形光电传感器内。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通过两个挡片在光电传感器间的往复摆动和停止摆动,实现上线和底线的断线与缺线的检测,检测准确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安装在刺绣机机头上的张力板座8上固定有张力板轴7,张力板11安装在轴上,轴上设有弹簧6,弹簧的弹力可使张力板在一个方向(逆时针)绕轴转动。张力板为折板,其一端上部设有一个过线孔10,刺绣机的上绣线9穿过过线孔,在上绣线的张力作用下可使张力板在一个方向(顺时针)绕轴转动。靠轴端的张力板上设有两个与其连为一体的左挡片4和右挡片5,左、右挡片相距一定间距且具有20-40度的夹角,最好为30度夹角。挡片与设有过线孔的张力板板面呈90度的空间夹角。传感器架1固定在张力板座上,传感器架上与左、右挡片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两个开口朝下的∪形左、右光电传感器2、3,左、右挡片的上部可分别进入∪形光电传感器内遮挡传感器。挡片摆动限位机构为固定在张力板座上的限位柱12和刺绣机机头壁,限位柱和机头壁用于限制张力板的逆时针和顺时针转动角度,从而限制挡片的摆动角度。
检测装置上的弹簧施加给张力板一个逆时针转动的弹力,绣线施加给张力板一个顺时针转动的张力,绣线的张力是上绣线和底绣线的合力,张力板受弹簧的弹力和绣线的张力共同作用,绕轴逆时针和顺时针转动,形成挡片的左右摆动。具体过程是:刺绣机刺绣时,当绣花针向下刺入绣品时,作用于张力板的上绣线松弛,张力板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绕轴逆时针转动,挡片向左移动;当绣花针向上提起离开绣品时,作用于张力板上的绣线拉紧,此时绣线的张力大于弹簧的弹力,使张力板绕轴顺时针转动,挡片向右移动。这样,随着绣花针上下往复运动,形成张力板上的挡片在∪形传感器内左右往复摆动,交替遮挡左、右光电传感器,左、右光电传感器输出连续方波脉冲信号。当上绣线断线或缺线时,作用于张力板的绣线不受力,受弹簧弹力的作用,挡片向左偏移,左挡片移出左传感器,左传感器未被遮挡,右挡片遮挡住右传感器,此时,左传感器的输出由方波脉冲转为低电平,右传感器的输出由方波脉冲转为高电平。当底绣线断线或缺线时,因为没有底线的作用,绣花针向下刺入绣品和向上离开绣品时,作用于张力板的绣线一直受力,且因上绣线张力大于弹簧弹力的作用,挡片向右偏移,左挡片遮挡住左传感器,右挡片移出右传感器,右传感器未被遮挡,左传感器的输出由方波脉冲转为高电平,而右传感器的输出由方波脉冲转为低电平。这样,根据两个传感器的编码组合,可检测出上绣线或底绣线断线和缺线故障,发出停机和报警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大森数控技术发展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大连大森数控技术发展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92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