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轨车用联轴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38517.4 | 申请日: | 200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3510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孔祥萍;蔺习英;蒋三青;蒋朝平;汤建;谭泽焕;申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3/78 | 分类号: | F16D3/78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陆志强 |
地址: | 400039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轨 联轴节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膜片式弹性联轴节,尤其是一种单轨交通车辆用联轴节装置。
二、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高速发展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越来越多得到推广应用,鉴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要求驱动电机传递到齿轮箱过程中动力传送平稳,高效并且可靠性高。但普通的轨道车辆联轴节采用弹性块联轴器,存在着减震效果差、传递动力时噪声大,可靠性差,且不能有效地防止轴间的横向运动,使得动力传递过程中易发生故障等不足之处。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解决单轨列车的动力由驱动电机传递到齿轮箱过程中存在问题,采用联轴节D和联轴节T分别带有轴端螺母,轴端螺母上带有橡胶垫,轴端螺母A与轴端螺母B之间装置有挡板,有效地限制了中间连接的横向运动,保证传递动力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的联轴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技术方案是,包括联轴节D、挠性板A、联轴节DM、联轴节TM、挠性板B、联轴节T、轴端螺母A、轴端螺母B、橡胶垫、挡板,其所述的两颗螺栓A分别穿过联轴节D上、下连接孔和呈方形的挠性板A上、下孔与螺母A啮合,两颗螺栓B分别穿过联轴节DM左、右安装孔和挠性板A左、右孔与螺母B联接,轴端螺母A嵌入联轴节DM轴中心孔内,螺栓E穿过联轴节TM法兰盘孔和联轴节DM法兰盘孔与螺母E联接,轴端螺母B嵌入联轴节TM轴中心孔内,两颗螺栓C分别穿过联轴节TM左、右安装孔和呈方形的挠性板B左、右孔与螺母C联接,两颗螺栓D分别穿过联轴节T上、下连接孔和挠性板B上、下孔与螺母D联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轴端螺母A端头环形凹槽嵌有橡胶垫。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轴端螺母B端头环形凹槽嵌有橡胶垫。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两橡胶垫之间有挡板。
本实用新型的动力传递路线为:驱动电机的动力传递给联轴节T,联轴节T将动力传递给挠性板B,挠性板B将动力传递给联轴节TM和联轴节DM,联轴节DM将动力传递给挠性板A,挠性板A将动力传递给联轴节D,联轴节D再将动力传递给齿轮箱,挠性板通过变形消除了驱动电机输出轴和齿轮箱输入轴之间的相对偏移,并能吸收振动,平稳传递动力。联轴节D和联轴节T分别带有和轴端螺母,轴端螺母上带有橡胶垫,有效地限制了中间连接的横向运动,保证了传递动力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轻便,可靠度高,使用不需要润滑,能补偿驱动电机输出轴与齿轮箱输入轴之间的相对偏移,并能吸收振动,能够平稳的传递动力。左右两边的联轴节都采用带有橡胶垫的轴端螺母,左右两个轴端螺母之间装置有挡板,可以限制中间连接横向运动,从而保证动力传递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联轴节D 2-挠性板A 3-螺栓A 4-螺母A 5-螺栓B 6-螺母B 7-联轴节DM 8-联轴节TM 9-挠性板B 10-螺栓C 11-螺母C 12-螺栓D 13-螺母D 14-联轴节T 15-轴端螺母A 16-轴端螺母B 17-橡胶垫18-挡板19-螺栓E 20-螺母E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包括联轴节D1、挠性板A2、联轴节DM、联轴节TM8、挠性板B、联轴节T14、轴端螺母A15、轴端螺母B16、橡胶垫17、挡板18,其所述的两颗螺栓A3分别穿过联轴节D1上、下连接孔和呈方形的挠性板A2上、下孔与螺母A1联接,两颗螺栓B5分别穿过联轴节DM7左、右安装孔和挠性板A2左、右孔与螺母B6联接,轴端螺母A15嵌入联轴节DM7轴中心孔内,螺栓E19穿过联轴节TM8法兰盘孔和联轴节DM7法兰盘孔与螺母E20联接,轴端螺母B16嵌入联轴节TM8轴中心孔内,两颗螺栓C10分别穿过联轴节TM8左、右安装孔和呈方形的挠性板B9左、右孔与螺母C11联接,两颗螺栓D12分别穿过联轴节T14上、下连接孔和挠性板B9上、下孔与螺母D13联接。所述的轴端螺母A15端头环形凹槽嵌有橡胶垫17。所述的两橡胶垫17之间有挡板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85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压力容器及其管线上的安全阀带压更换的装置
- 下一篇:液压凿岩机蓄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