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行走式自动回收抛丸机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37609.0 | 申请日: | 2008-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67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姜义禄;翟金辉;阚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蓝舶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C3/06 | 分类号: | B24C3/06 |
代理公司: | 镇江京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夏哲华 |
地址: | 212016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走 自动 回收 抛丸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对路面或金属表面撞击处理的抛丸设备,涉及一种行走式自动回收抛丸机。
背景技术
普通的路面或桥面或钢板的基层表面在与混凝土或其他复合层结合前,为了保证复合强度,通常要进行表面粗糙处理,以去除路面基层表面的疏松浮浆层或钢板表面的氧化层,并提高被处理表面的粗糙度。为实现这一目的,对于路面或桥面基层,传统的方法是人工拉毛和人工凿毛,由于这种方式只能点状或者线状的除去浮浆层,不能将浮浆层全部去除,不能去除表面的油脂等污染,对施工质量的提高有限,同时还存在着施工效率低、质量不稳定、劳动强度大、粉尘污染大等缺陷。
目前较先进的施工方法是对混凝土路面等结合面采用抛丸设备进行处理,抛丸设备用一定直径的钢丸高速撞击待处理的混凝土或钢板基础面,将结合面的浮浆层或氧化层去除,充分暴露坚实的骨料,使得基层与复合层结合时结合强度有较大的提高。
但现有的此类设备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较大,并且钢丸不能有效回收,造成材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即使有些设备具有钢丸的回收系统,在回收钢丸的同时也容易混入直径较大的混凝土等废料颗粒,当其再次进入抛丸机构时容易损坏设备,降低了其运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回收料分离效果好、运行可靠性高的行走式自动回收抛丸机。
本实用新型的行走式自动回收抛丸机包括有一个带有行走轮的车架,车架上具有钢丸抛射通道和钢丸回收通道,钢丸抛射通道与钢丸回收通道下端交汇构成“V形”结构,并且在交汇处开有向下的敞开口;钢丸抛射通道上端设置与钢丸储料仓连接的抛丸机构;钢丸回收通道上端通过一段曲线过渡段通向回收腔,在回收腔上部开有与负压吸尘管道连接的排风口,排风口与储料仓之间的回收腔中设置有一个挡板,所述钢丸储料仓位于挡板下方,储料仓顶部开口与回收腔相通。
所述储料仓顶部开口处设置有筛网,用来过滤直径较大的废料颗粒,防止其进入储料仓。
本实用新型采用行走式结构,移动灵活、使用方便;工作过程中粉尘与钢丸同时吸入并利用重力分离,减少了粉尘污染;通过在回收腔内设置挡板,使被负压系统吸回的钢丸能够更加充分地沉降进入储料仓,减少了材料浪费;通过在储料仓开口处设置筛网,可以滤除大直径的废料颗粒,保证了设备正常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该行走式自动回收抛丸机包括有一个带有行走轮2的车架1,车架上具有钢丸抛射通道3和钢丸回收通道4,钢丸抛射通道与钢丸回收通道下端交汇构成“V形”结构,并且在交汇处开有向下的敞开口5;钢丸抛射通道上端设置与钢丸储料仓6连接的抛丸机构7;钢丸回收通道上端通过一段曲线过渡段8通向回收腔9,在回收腔上部开有与负压吸尘管道连接的排风口10,排风口10之前的回收腔中设置有一个挡板11,所述钢丸储料仓6位于挡板下方,钢丸储料仓顶部的开口与回收腔相通并且在该开口片设置有筛网12。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中,由抛丸机构7抛射钢丸,经抛射通道3在敞开口5处撞击车架下方的被处理表面,被被处理表面反射的钢丸和粉尘在负压的吸力作用下经过回收通道4进入回收9腔,钢丸经挡板11阻挡后落入下方的钢丸储料仓6,直径较大的废料颗粒被储料仓顶部开口处的筛网滤除,粉尘则从排风口10进入负压吸尘管道,实现回收料的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蓝舶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镇江蓝舶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76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据共享方法和服务器
- 下一篇:一种可调式连杆锯断加工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