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静电鞋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35749.4 | 申请日: | 200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61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许富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富昌 |
主分类号: | A43B7/36 | 分类号: | A43B7/3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关松寿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静电鞋,尤其是一种带开关的不影响使用习惯和鞋的美观的防静电鞋。
背景技术
据医学专家介绍,静电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的危害。静电是由于物体和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摩擦而产生的,人体所带的静电主要是因为冬季降雨少,湿度比较低,空气比较干燥,皮肤与衣服、衣服与衣服之间长期摩擦,便会产生静电,皮、毛质地的衣物产生静电更多,人体吸收后就存在体内,当其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释放出来,让人产生触电的感觉。人体产生的静电干扰可以改变人体体表的正常10电位差,影响心肌正常的电生理过程及心电在无干扰下的正常传导。这种静电能使病人加重病情或诱发早搏等,持久的静电还会使血液的碱性升高,导致血清中的钙含量下降,钙的排泄增加,从而引起皮肤痉痒、色素沉着,影响人的机体生理平衡,干扰人的情绪等。
中国专利98226798.3公开了一种抗静电鞋底,它是在非导电类鞋底中含有至少一根金属线条,金属线条的一端和人体足底部接触,另一端和地面接触。该方案中的金属线条与地面直接接触,经常因为地面异物繁杂、接触面积小,使得抗静电效果不佳且金属线条露出鞋底的部分会影响鞋的整体美观效果。并且加上鞋垫后金属线条无法与人体接触,起不到导电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方便更换鞋垫、不影响鞋的美观和功能、适合专业电工工作休闲穿的一种防静电鞋。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静电鞋,其由鞋面、鞋底和鞋跟组成,在鞋底和鞋跟对应位置都有通孔,通孔中紧固有导电体,导电体下沿与鞋跟齐平,导电体上沿不高于鞋底;在鞋底上方有导电面,导电面与导电体电性连接。人体的静电通过导电面传给导电体,导电体再传到地面。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化设计为:所述导电面后沿与鞋底后沿贴合,其他三面为活动结构,使其成为可掀式结构,方便在导电面下根据使用习惯加入鞋垫。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化设计为:所述导电面的一个侧边与鞋底的同一侧边贴合,其他三面为活动结构,使其成为可掀式结构,方便在导电面下根据使用习惯加入鞋垫。
所述导电面与导电体之间有开关,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启用导电功能,这样大大方便了需要带工工作的人群,使他们在工作和休息时都可以穿同一双鞋,免去了换鞋的烦琐和尴尬。
所述开关位于鞋面后背。
所述鞋底前端装有导电体。
所述导电体为导电柱。
所述导电柱为金属柱,其在跟鞋跟一起磨损后,不减低其导电功能。
所述导电面为带导电金属网的鞋垫。
所述导电体或导电面为导电橡胶、导电塑料等抗静电料制成。
采用了上述设计后,本实用新型可以消除静电对人体的影响的同时,而又不影响使用者的工作和使用习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其中:1.鞋面、2.鞋底、3.鞋跟、4.导电柱、5.导电面、6.导线、7.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应该指出的是,所列举的实施例不应理解对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所示:一种防静电鞋,其由鞋面1、鞋底2和鞋跟3组成,在鞋底2和鞋跟3对应位置都有通孔,通孔中紧固有导电柱4,导电柱4下沿与鞋跟3齐平,导电柱4上沿不高于鞋底2;在鞋底2上方有导电面5,导电面5与导电柱4通过导线6连接。人体的静电通过导电面5传给导电柱4,导电柱4再传到地面。
导电面5后沿与鞋底2后沿贴合,其他三面为活动结构,使其成为可掀式结构,方便在导电面5下根据使用习惯加入鞋垫。
导电面5与导电柱4之间有开关7,开关7位于鞋面1后背。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启用导电功能,这样大大方便了需要带工工作的人群,使他们在工作和休息时都可以穿同一双鞋,免去了换鞋的烦琐和尴尬。
导电柱4为金属柱,其在跟鞋跟3一起磨损后,不减低其导电功能。
导电面5为导电橡胶制成。
显然,上述内容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而并非对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在相应的技术领域做出的变化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富昌,未经许富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57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