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燃机车除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33754.1 | 申请日: | 2008-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40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肖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东风机车电器厂 |
主分类号: | F02M35/08 | 分类号: | F02M3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 宁 |
地址: | 100072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燃机车 除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除尘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内燃机车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适应风沙地区的需要,内燃机车的空气滤清系统必须具有高的滤清效率、细的滤清粒度以及很长的使用寿命以降低系统的维护工作量。而为了达到以上要求,内燃机车必须采用动力排尘,将粗滤器分离出来的杂质排出车外,以提高空气滤清系统粗滤器的效率,同时减小纸质细滤器吸入的灰尘量,以延长空气滤清系统的使用寿命。
现有的空气滤清系统的动力排尘装置采用的是废气引射除尘装置。废气引射除尘装置是由内燃机排气形成负压,将空气滤清系统过滤出的灰尘和部分空体收集起来,排放到内燃机外部。它的多旋流管粗滤器沿进风口安装在进气箱下部,它的开口向下而且正对着下方设置的集尘箱,由此来滤除进气中的大部分中小粒度的尘沙和水分。经过过滤后的空气经纸质细滤器后,经过设置在气箱顶部水平方向的通道进入增压器,供给内燃机使用。同时滤出的杂质和部分空气一起经集尘箱由排尘管路集中起来,在负压的作用下引至内燃机排气烟囱排出机车外。但是该种方法在实际运行中,当内燃机部分负荷工况发生变化,由于不能令排气量随负荷的增大而增大,这样会引起除尘效率降低。甚至在机车引射除尘管出口处积累烟垢,导致废气倒流而污染纸质细滤器,产生烧损纸质细滤器和粗滤器的恶性事故。同时由于除尘风量不可控制,不能保证系统始终运行在高效点。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根据内燃机车的内燃机转速自动调节除尘风量,满足内燃机车不同负荷的工况需要,并保证内燃机空气滤清系统始终运行在高效点的内燃机车除尘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内燃机车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与信号盒依次相连的两路完全相同的控制盒、电机和风机结构;所述信号盒包括盒体、连接器、控制电路和电源;内燃机转速信号通过所述连接器输入所述控制电路中,转换成电机转速控制信号,再通过连接器输出到所述控制盒;高压直流电通过所述连接器输入所述电源,转换为低压直流电信号输入所述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盒与所述电机进行信息交互;所述电机带动所述风机。
所述内燃机转速信号根据除尘风量与内燃机转速的关系曲线转换成所述电机转速控制信号。
所述盒体为铝制。
所述控制电路由单片机及外围电路构成。
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的信号盒将单片机采集内燃机转速信号转换成0~10V电机转速控制信号提供给控制盒,根据内燃机的转速变化调节电机的转速即可对除尘风量进行随动控制,因此可保证系统可始终运行在高效点。2、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永磁无刷电机代替交流电机作为动力源,即保持了交流电机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维护方便等优点,又具有直流机良好的调速特性。本实用新型由于以上优点,可广泛用于大负荷、可变荷载的内燃机车空气滤清系统除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信号盒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为了在达到除尘目的的同时又减少对内燃机车增压器进气的影响,将设备的除尘风量设计为增压器进气量的10%,又由于增压器进气量与内燃机转速相关,因此跟据增压器进气量与内燃机转速的关系曲线得出除尘风量与内燃机转速的关系曲线。从而根据内燃机车增压器的进气量自动调节电机转速,以此来调节风机的工作量,实现对排气量的随动调整,保证系统始终运行在高效点。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一信号盒1、两控制盒2、两无刷电机3和两风机4。因机车上装有左右两套进气系统,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与信号盒1依次相连的两路完全相同的控制盒2、电机3和风机4结构。信号盒1、控制盒2安装在内燃机车的控制柜中,电机3、风机4安装在空气滤清系统的出风口,风机4转动形成的负压将细滤器滤出的杂质和部分空气抽出内燃机外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东风机车电器厂,未经北京东风机车电器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37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