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水分离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33621.4 | 申请日: | 2008-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226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周庆学;徐俊彦;杨渊博;纪艳青;李铁兵;刘卫鹏;宋立国;由春晖;吕兴利;王莉;单发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开发区博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17/022 | 分类号: | B01D17/0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 杰 |
地址: | 264006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水 分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体分离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油水分离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机械加工行业中,各种机床的使用已经得到普及,为了使机床在高速远转过程中保持高效稳定的工作状态,都会在机床上安装液体冷却系统,同时为了润滑零件和防止零件生锈,通常在零件上涂抹有润滑油和防锈油,在加工过程中,冷却液就会将这些油带入机床的冷却液箱,这些油漂浮在冷却液上面,使冷却液与空气隔绝,降低了冷却液散热效率,也使冷却液中的厌氧菌大量繁殖,导致冷却液变质,缩短了冷却液使用周期,提高了机床的运行成本。而现在使用的一些带式分离设备都是与冷却液箱固定连接,不能根据实际液面高度来调整采集面,需要定期的用人工张紧粘油带,并且一次性分离的效果不好,也会造成冷却液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调整、维护方便,分离效果好的油水分离机。
本实用新型油水分离机,包括动力装置、传动装置、油水分离装置和外壳,其中所述传动装置包括驱动轴、张紧轴、驱动托辊、张紧托辊和粘油带,所述驱动轴的一端安装在支撑端盖上,所述支撑端盖固定在外壳的上部,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与减速机输出端连接,驱动轴上套装有驱动托辊,所述外壳下部两侧设有一对调节孔,所述张紧轴的两端分别卡装在调节孔上,张紧轴靠近外壳内壁的两端装有一对张紧装置,所述张紧托辊安装在张紧轴上,驱动托辊和张紧托辊上套装有粘油带,所述油水分离装置包括可调刮油板和分油盒,所述外壳中部靠近粘油带一侧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中设有从内向外倾斜向下的刮油板支座,所述刮油板支座上用定位螺丝固定安装有可调刮油板,所述可调刮油板的上端边缘与粘油带相接触,所述分油盒的中部装有垂直于分油盒底板的一级沉淀分隔板,所述一级沉淀分隔板与分油盒左、右侧壁和分油盒底板紧密连接,一级沉淀分隔板的一侧上部边缘设有一段缺口,所述一级沉淀分隔板和分油盒前侧壁中部装有垂直于分油盒底板的油液分隔板,所述油液分隔板与一级沉淀分隔板、分油盒前侧壁紧密连接,油液分隔板下端与分油盒底板设有间隙,所述分油盒前侧壁上端设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与缺口位于油液分隔板的同一侧,所述油液分隔板另一侧的分油盒底板上设有回液口,所述回液口上装有导液管,所述导液管上端装有收集口,所述分油盒左、右侧壁、一级沉淀分隔板和分油盒后侧壁构成隔箱X,所述分油盒左侧壁、分油盒前侧壁、油液分隔板和一级沉淀分隔板构成隔箱Y,所述分油盒右侧壁、分油盒前侧壁、油液分隔板和一级沉淀分隔板构成隔箱Z,所述隔箱X位于刮油板支座正下方,所述油水分离机还包括浸入深度调节机构,所述浸入深度调节机构包括支撑侧板、调节螺丝和调节把手,所述支撑侧板上设有纵向调节孔,所述调节螺丝固定在外壳两侧,调节螺丝穿过纵向调节孔并与调节把手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油水分离机,其中所述张紧装置为拉簧,所述拉簧一端与张紧轴连接,另一端与外壳下边缘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油水分离机,其中所述导液管与回液口为螺纹连接,所述收集口与导液管为螺纹连接,所述收集口为漏斗形。
本实用新型油水分离机,其中所述出油口下方设有接油盒。
本实用新型油水分离机,其中所述支撑端盖、驱动托辊和张紧托辊的材料为尼龙101。
本实用新型油水分离机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浸入深度调节机构,可以根据冷却液箱中液面的高度调整浸入深度调节机构,使粘油带的采集面始终处于液面之下,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本实用新型在张紧轴一端还加装了张紧装置,使粘油带始终处于张紧状态,便于刮油板将油从粘油带上刮下;从刮油板上刮下的油水混合物进入分油盒,利用油和水的比重差异进行二次分离,提高分离效果和冷却液的利用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机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油水分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油水分离机分油盒的俯视图;
图3b为图3a在A-A方向剖视图;
图3c为图3a在B-B方向旋转90度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开发区博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烟台开发区博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36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