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旁通防砂筛管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32985.0 | 申请日: | 200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815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郑家丰;亓传和;徐广东;王卫星;武继辉;张士学;顾海红;刘林波;邱锐;刘先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08 | 分类号: | E21B43/08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夫寿 |
地址: | 2570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旁通 防砂筛管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开采砾石充填防砂井下作业工具,特别涉及一种旁通防砂筛管。
二、背景技术
常规的石油开采井砾石充填防砂工具,主要由充填工具和筛管构成,目的是进行石油开采油气水井的砾石充填工艺施工防砂,但其同时存在着长井段水平井上进行砾石充填防砂时,常常发生早期脱砂或形成砂桥,使部分井段不能充填上防砂砾石,而造成防砂施工作业归于失败,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等的缺点或不足。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旁通防砂筛管,采用旁通管结构,既能有效地克服或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或不足,又可有效地解决砂桥或遗漏充填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旁通防砂筛管包括上接头、喷嘴接头、喷嘴、旁通充填管、基体筛管、转换接头、支撑环、下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筛管外、上接头下顺次与转换接头、旁通充填管、喷嘴接头、下接头相连接,基体筛管中部外安装有支撑环,所述旁通充填管轴向分布于基体筛管外,其上安装有喷嘴接头和喷嘴,该喷嘴的轴向间隔距离为0.6-1.0m,所述转换接头上安装有喷嘴并与旁通充填管和基体筛管相连通。
其中,所述旁通充填管为圆管或矩形管,轴向分布于基体筛管外。所述轴向分布于基体筛管外的旁通充填管为至少一根。所述旁通充填管、上接头、下接头和基体筛管的基管(41)之间形成有环形空间,该环形空间通过转换接头与旁通充填管相连通。所述支撑环为中心设有通孔的圆盘状构件,安装于基体筛管的基管上,其外圆周为齿状结构,两齿间为半圆弧,旁通充填管安设于该圆弧中。所述基体筛管为不锈钢绕丝筛管或不锈钢精密微孔滤砂管或割缝筛管或镶嵌式滤片筛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砾石充填充分,尤其对长井段、水平井和已形成砂桥的井段更能发挥充填充分的作用;
2、采用旁通管结构,无须另加设备,自动转换补充充填;
3、防砂作业成功率高,运行成本低。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按图1所示的结构A-A向示意图
图3为按图1所示的结构B-B向示意图
图4为按图1所示的结构C-C向示意图
图5为按图1所示的结构D-D向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5,一种旁通防砂筛管,一种旁通防砂筛管,包括上接头1、喷嘴接头3、喷嘴2、旁通充填管5、基体筛管4、转换接头6、支撑环7、下接头8。基体筛管4外、上接头1下顺次与转换接头6、旁通充填管5、喷嘴接头3、下接头8相连接,基体筛管4中部外安装有支撑环7,所述旁通充填管5轴向分布于基体筛管4外,其上安装有喷嘴接头3和喷嘴2,该喷嘴2的轴向间隔距离为0.6-1.0m,所述转换接头6上安装有喷嘴2并与旁通充填管5和基体筛管4相连通。
旁通充填管5为圆管或矩形管,轴向分布于基体筛管4外。轴向分布于基体筛管4外的旁通充填管5为至少一根。旁通充填管5、上接头1、下接头9和基体筛管4的基管41之间形成有环形空间,该环形空间通过转换接头6与旁通充填管5相连通。支撑环7为中心设有通孔的圆盘状构件,安装于基体筛管4的基管41上,其外圆周为齿状结构,两齿间为半圆弧,旁通充填管5安设于该圆弧中,基体筛管4为不锈钢绕丝筛管或不锈钢精密微孔滤砂管或割缝筛管或镶嵌式滤片筛管。
运行时,筛管外面设计有几条较小的旁通管路,这些旁通充填管5提供了砂浆绕过早期环空砂桥的流动通道。旁通充填管5从基体筛管4顶端一直延伸到油层底部,砂浆出口沿着旁通筛管5或多或少有规则排列。当环空砂桥形成,这些旁通充填管路成为阻力最小的砂浆流通通道,砂浆绕过砂桥,无论环空中何处存在空洞,砂浆将从旁通管转换出口中流出,充填这些空洞。当携砂液进入基体筛管4或地层时,又开始了一个新的环空充填过程。随着这一新的砾石充填过程的进行,砾石逐渐向旁通管砂浆出口附近井段回填,当这个砂浆出口附近充满砾石时,就迫使砂浆在旁通充填管5内部向下流动,充填下一个未被填满的环形空间,这一过程依次发生,直到整个充填井段空全被砾石充满。旁通充填管5起着一连串的转换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29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指纹识别模组和终端设备
- 下一篇:一种用于烟包追溯的智能扫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