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调式电液坞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32731.9 | 申请日: | 2008-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362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斌;兰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前进船厂 |
主分类号: | B63C5/00 | 分类号: | B63C5/0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滨生 |
地址: | 266001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式 电液坞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尺度平面调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在舰船修造中用于驻坞舰船基线调整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船舶制造过程中,使用坞墩来承载船体、各连接部件等重量较大的物体,近年来,随着舰船设备的更新周期缩短,舰船改换装频率加快,新装设备对装舰船基线的要求也越加严格,因而对舰船基线调整装置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坞墩不可调,传统调整舰船基线手段主要有两种:一、在船台上采用船台车升降液缸调整。这种方法需要多台船台车配套,而且只能在船台使用,仅适用小型船舶修造;二、采用千斤顶人工调整。这种方法适用面较广,但耗用劳力较多,调整控制困难,调整大中型船舶时很难保证同步。
在舰船修造中,船坞内机械化、自动化调整驻坞舰船基线尚属空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填补了船坞内自动化调整驻坞舰船基线的空白,提出一种可调式电液坞墩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可调式电液坞墩装置,包括若干组坞墩,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液油顶组及操控系统,其中,每组坞墩均固定在一横梁上,所述横梁的两端具有承顶结构,每个承顶结构下均布置有电液油顶组,所述电液油顶组在操控系统的控制下实现横梁升降。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所述电液油顶组的活塞杆内设有位移传感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所述位移传感器为磁致伸缩传感器,所述磁致伸缩传感器的磁环座固定在电液油顶组的油缸底座上。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所述电液油顶组液压系统包括三个溢流阀,一个平衡阀,其中第一溢流阀设置在主油路中,第二溢流阀设置在进油路中,第三溢流阀及平衡阀设置在回油路中。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所述承顶结构为位于所述横梁两端的折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将各组坞墩固定在一横梁上,在横梁的两端的承顶结构下布置电液油顶组,这样在操控系统的控制下可实现横梁升降,从而使得坞墩可调,实现舰船基线或基平面调整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
2、在电液油顶组的活塞杆内设有位移传感器,不占用外部空间,位移传感器将测得的位移量转换成电信号传递给操控系统,从而操控系统可准确控制坞墩的升降量,因而大大提高了调整精度。
3、可调式电液坞墩使用不受舰船尺度、重量影响,可满足各种舰船要求,各组成部件相互独立,可灵活布放,相对节约布放时间和劳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可调式电液坞墩使用状态图;
图2为图1所示可调式电液坞墩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A向视图;
图4为电液油顶组纵向剖视图;
图5为电液油顶组俯视图;
其中,1、坞墩,1-1、边墩,1-2、边墩,1-3、中心墩,2、舰船,3、坞底,4、横梁,5、折边,6、边墩木,7、中心墩木,8、折边,9、电液油顶组,9-1、油顶,9-1-1、活塞杆,9-1-2、油缸底座,9-1-3、顶板,9-2、泵组,9-3、油箱,9-3-1、盖板,9-4、阀组,10、传感器,11、磁环,12、磁环底座,13、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调式电液坞墩主要由若干组横梁式坞墩1、电液油顶组9及操控系统组成。横梁式坞墩1采用箱式梁结构作坞墩的基体,即将每组坞墩1固定在一横梁4上,横梁4的两端设有承顶结构,每个承顶结构下均布置有电液油顶组9,电液油顶组9在操控系统的控制下实现横梁升降,本实施例承顶结构为位于横梁4的两端的折边5、8。
电液油顶组9包括泵组9-2、阀组9-4、油顶9-1、油箱9-3,泵组9-2立式布置于油箱9-3盖板9-3-1上,泵浸于油箱9-3油液中,结构紧凑、散热效果好;阀组9-4采用插装元件,使整个集成块尺寸紧凑,能满足整机布局要求。
油顶9-1的活塞杆9-1-1内设有磁致伸缩传感器10,磁致伸缩传感器10的磁环座12固定在电液油顶组的油缸底座9-1-2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前进船厂,未经青岛前进船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27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