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风扇磨轻型结构连接梁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31946.9 | 申请日: | 2008-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930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马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C19/00 | 分类号: | B02C19/00;B02C23/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维特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甄玉荃 |
地址: | 110025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扇 轻型 结构 连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机组火力发电厂制粉系统领域中的一种风扇磨轻型结构连接梁。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在大机组火力发电厂制粉系统的主要辅机-风扇磨煤机,随着褐煤资源的开发利用,风扇磨煤机作为褐煤制粉的主力磨型,被广泛应用于超临界锅炉发电机组。风扇磨轻型结构的焊接连接梁是风扇磨煤机主要工作部件打击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先进性、可靠性是风扇磨煤机性能参数的重要保证,是发电机组安全、可靠性的重要元素之一。只有风扇磨性能参数的先进、可靠,才能保证锅炉机组热效率显著提高,确保发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研制一种风扇磨轻型结构连接梁一直是急待解决的新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口的是要提供一种构思科学新颖,轻型结构连接梁重量轻,抗弯强度高,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了连接梁的韧性,提高了抗冲击能力,运行安全性、可靠性得到大幅度提高,连接梁的重量轻降低了打击轮重量和转动惯量,缩短风扇磨煤机的启动时间,因为打击轮的转动惯量降低,降低电功率消耗,因此,风扇磨轻型结构连接梁的应用可以降低电厂的运行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风扇磨轻型结构连接梁,整个装置由幅板、左侧板、横向筋板、纵向筋板、右侧板组成,横向筋板、纵向筋板与幅板连接,两端再与左侧板、右侧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要点在于它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其工作原理是,风扇磨轻型连接梁是连接风扇磨煤机打击轮前、后盘的关键零件,该连接梁为焊接形式,属于轻型新结构零件,由连接梁和前、后盘三者组成一个打击轮的母体,在连接梁上铺设打击板后,组成打击轮的整体。打击轮是风扇磨煤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由它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将燃料磨成粉粒,同时通过产生具有一定提升压头的风量将风粉由输粉管道送入锅炉炉膛燃烧室进行燃烧。打击轮悬臂安装于主轴上,主电动机通过弹性联轴器、轴承箱将动力传递到打击轮。风扇磨煤机通过打击轮的高速旋转对原煤进行破碎,同时打击轮转动产生的鼓风效应可将磨好的煤粉输送至锅炉燃烧室。机壳内壁设计成螺旋型逐渐加大截面,能够保证产生足够高的提升压头,克服制粉系统的输粉阻力。轻型结构连接梁装配打击板后,其重心必需位于打击轮的几何分度线上,避免在焊接连接梁上产生力偶,影响打击轮的结构强度。轻型结构连接梁靠前、后盘上外圆周止口和与前、后盘连接把合的高强度螺栓来承受其在工作状态中产生的离心力和扭力。其技术特点是:采用焊接形式,连接梁的板材选用低合金高强度的优质Q345钢板,其辐板是由特制的模具模压成型,且轻型结构连接梁的外圆弧尺寸按前、后盘尺寸实际公差进行配作加工,保证做到焊接连接梁与前、后盘无间隙装配。而连接梁的焊缝采用Y形坡口和V形坡口,保证焊缝强度和质量,焊后整体进行消除应力处理,并进行探伤检验,达到技术条件规定的检验等级标准。轻型结构连接梁采用焊接结构、辐板经模压成型,提高了打击轮的有效打击面积和穿透系数,从而提高了打击轮的破碎和碾磨能力,以及增加了通风和提升压头的能力。
风扇磨轻型结构连接梁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构思科学新颖,轻型结构连接梁重量轻,抗弯强度高,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了连接梁的韧性,提高了抗冲击能力,运行安全性、可靠性得到大幅度提高,连接梁的重量轻降低了打击轮重量和转动惯量,缩短风扇磨煤机的启动时间,打击轮的转动惯量降低,降低电功率消耗,降低了成本等优点,将广泛地应用于大机组火力发电厂制粉系统领域中。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风扇磨轻型结构连接梁,整个装置由幅板1、左侧板2、横向筋板3、纵向筋板4、右侧板5组成,横向筋板3、纵向筋板4与幅板1连接,两端再与左侧板2、右侧板5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19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