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拖拉机用空调暖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31035.6 | 申请日: | 2008-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349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康健;徐书雷;曹艳岩;杨根定;卢绰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陈英超 |
地址: | 471039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拖拉机 空调 暖风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拖拉机领域,涉及一种拖拉机用空调暖风装置。
(二)背景技术
目前,在国内生产的各种型号拖拉机上,空调暖风装置的鼓风机与热交换器(蒸发器及暖风芯体)及出风口一般集成为一个空调箱布置在拖拉机驾驶室的顶部。空调暖风装置一般没有可调节风门,无法调节室内空气与室外新鲜空气的比例,无法对驾驶室内加压,无法有效的防止室外灰尘从门窗的缝隙进入。另外,空调出风口布置在驾驶室的顶部,冷暖风直接吹向驾驶员的头部,舒适性不佳。传统拖拉机用空调装置一般不带吹向前挡风玻璃的出风口,不具备冬季除霜的功能。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功能齐全、结构合理、使用可靠、更加人性化的拖拉机用空调暖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拖拉机用空调暖风装置主要包括冷凝器1、压缩机2、储液罐3、空调箱4、鼓风机箱体5、风管6、风管16、暖风管路7、空调高低压管路8、风球组9、风球组10、风球组11、风球组12。其特征在于:冷凝器1布置在发动机水箱15的前部上方,压缩机2安装在发动机水箱15的后部上方,储液罐3布置在发动机的后部,空调箱4布置在座椅13下方,鼓风机箱体5布置在座椅13的后部,风管6布置鼓风机箱体5的后部,风管16安装在驾驶室地板的下方,风球组9、10、11、12布置在仪表罩14上。
风球组9位于仪表罩14左右两侧,风球组10、11位于仪表罩14面向驾驶员一侧,风球组12位于仪表罩14上方面向驾驶室前风挡玻璃。
本实用新型可达到如下的有益效果:由于空调箱布置在驾驶室座椅的下方,出风口布置在仪表罩上,位于仪表罩上方面向前风挡玻璃的风球组,能够起到对前风挡玻璃除霜的功能;位于仪表罩左右两侧的风球组能够对左右风挡玻璃除霜;位于仪表罩面向驾驶员一侧的风球组分别将风吹向驾驶员的上半身和下半身,这种送风系统更加舒适和人性化。
(四)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拖拉机用空调暖风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拖拉机用空调暖风装置仪表罩主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拖拉机用空调暖风装置主要由冷凝器1、压缩机2、储液罐3、空调箱4(蒸发器和暖风芯体及膨胀阀)、鼓风机箱体5(鼓风机及室内可调风门及室内空气过滤器)、风管6、风管16、暖风管路7、空调高低压管路8、风球组9、风球组10、风球组11、风球组12等组成。冷凝器1布置在发动机水箱15的前部上方,压缩机2安装在发动机水箱15的后部上方,储液罐3布置在发动机的后部,空调箱4布置在座椅13下方,鼓风机箱体5布置在座椅13的后部,鼓风机箱体5的后部,风管16安装在驾驶室地板的下方,风球组9、10、11、12布置在仪表罩14上。风球组9位于仪表罩14左右两侧,风管6布置在鼓风机箱体5的后部,风管16安装在驾驶室地板的下方,风球组10、11位于仪表罩14面向驾驶员一侧,风球组12位于仪表罩14上方面向驾驶室前风挡玻璃。
驾驶室的室外空气通过驾驶室顶棚两侧的空气滤清器进入驾驶室的两后立柱,经后窗下横梁进入到鼓风机箱体5,鼓风机箱体5装有再循环空气滤清器,和控制新鲜空气与再循环空气比例的调节风门,再循环空气通过滤清器与室外空气混合,通过驾驶员座椅后部的进风道进入空调箱4,空调箱4将混合的空气制冷或加热,然后通过驾驶室地板下方的出风管16进入仪表罩14处的风道。在仪表罩14上布置有四组风球。位于仪表罩14上方面向前风挡玻璃的风球组12,能够起到对前风挡玻璃除霜的功能。位于仪表罩14左右两侧的风球组9能够对左右风挡玻璃除霜。位于仪表罩14面向驾驶员一侧的风球组11、10分别将风吹向驾驶员的上半身和下半身,这种送风系统更加舒适和人性化。通过鼓风机还可以实现驾驶室的加压,加压的大小取决于鼓风量和驾驶室的密封性,使驾驶室内的压力略大于外面大气压力,从而有效的防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10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