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导电连接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228958.6 | 申请日: | 2008-1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796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 发明(设计)人: | 赵永福;徐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开关厂 |
| 主分类号: | H02B13/035 | 分类号: | H02B13/035;H01R13/33;H01R4/48 |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 左 |
| 地址: | 675000***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绝缘 金属 封闭 开关设备 导电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导电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的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导电连接采用梅花触头、表带触指或弹簧触指径向压缩式结构,梅花触头零件较多、结构复杂、外形尺寸大,不易简化结构、缩小外形尺寸,且接触点少、接触稳定性差,难以向大容量扩展;表带触指能有效简化结构、缩小外形尺寸,但要求配合间隙小、零件加工精度高、装配困难,特别在大容量时,由于触指数量的增加,将增大摩擦力、损伤导电接触面,影响导电稳定性及运动灵活性;弹簧触指径向压缩式结构需在弹簧的径向产生微变形保持接触压力,配合精度高、摩擦力大,弹簧触指易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长期稳定通流的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导电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实现其目的: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导电连接装置,包括导电过渡块、触头座、弹簧触指、导向杆、导电杆和绝缘导向环,其特征是:触头座的内孔上设置一个及以上的环形凹槽,弹簧触指装于环形凹槽内,导电杆与触头座内孔通过弹簧触指过渡连接。当导电杆插入触头座内孔后,由于导电杆外径尺寸大于弹簧触指内径尺寸,将使弹簧触指的倾斜角度增大,并利用增大的倾斜角度产生弹性,实现接触压力的保持并稳定通流。
所述触头座内的环形凹槽底部形状为V形,凹槽底部角度为125°~135°,凹槽宽度为12~12.2mm。
所述弹簧触指的弹簧丝直径为1.2~1.5mm,弹簧触指的圈簧直径为11.7mm,双边压缩量3~3.5mm,倾斜角度为45°~60°。
对静连接的导电连接装置,采用导向杆定位,定位配合间隙1~1.5mm;对轴向动连接的导电连接装置,采用绝缘导向环定位,定位配合间隙0.2~0.5mm。
依据产品额定电流容量的不同,设置相应的弹簧触指数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导电连接装置采用上述导电连接装置后,对静连接的导电搭接部位,装入导电杆后,利用导向杆与导电杆的内孔定位,实现导电杆与弹簧触指的内径对中定位,并使弹簧触指压缩倾斜一角度产生弹性变形,保持接触压力稳定通流;由于利用弹簧触指的倾斜角度变形产生弹性获得接触压力,弹簧触指可取较大的变形量,对定位精度配合采用较大的间隙,零件易加工制作、装配容易,同时可简化结构、优化设计、降低成本。对轴向动连接的导电搭接部位,装入导电杆后,利用绝缘导向环内径与导电杆外径对中定位,并使弹簧触指压缩倾斜一角度产生弹性变形,保持接触压力稳定通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为静连接的导电连接装置应用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为动连接的导电连接装置应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弹簧触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序号:1.导电过渡块;2.触头座;3.弹簧触指;4.导向杆;5.导电杆;6.绝缘导向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由导电过渡块、触头座、弹簧触指、导向杆、导电杆和绝缘导向环构成,导向杆与绝缘导向环分别适用于静连接的导电连接装置与轴向动连接的导电连接装置,触头座内孔设置一个及以上的环形凹槽,弹簧触指装于环形凹槽内。
当导电杆装入后,由于导电杆外径尺寸大于弹簧触指内径尺寸,将使弹簧触指的倾斜角度增大,并利用增大的倾斜角度产生弹性,实现接触压力的保持并稳定通流。对静连接的导电搭接部位,利用导向杆与导电杆的内孔定位,实现导电杆与弹簧触指的内径对中定位,在短路电流电动力的作用时,导向杆的稳定配合将使导电杆外圆与触头座内孔不易出现打火造成熔焊;对轴向动连接的导电搭接部位,利用绝缘导向环内径与导电杆外径对中定位,在短路电流电动力的作用时,由于加装有绝缘导向环,导电杆外圆与触头座内孔不会产生相碰、分流、接触不良而起弧,造成熔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开关厂,未经云南开关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289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维观测系统噪声压制估算方法
- 下一篇:植入式生物传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