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模具吊装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24765.3 | 申请日: | 2008-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54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正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正泉 |
主分类号: | B66C1/10 | 分类号: | B66C1/10;B66C13/04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1200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具 吊装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吊装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具有圆形、方形或者椭圆形腔体的模具吊装装置。
(二)背景技术
现在的模具吊装装置,具体来讲很难算是专门的吊装装置,更多的是吊钩类或者绳套类。这些吊具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且由于其与待吊装物品接触面积小,也可能会伤及待吊装设备或零件表面,尤其对于具有圆形、方形或者椭圆形腔体的器件,如果有吊钩,则可能无法进行吊置,或者纯粹为了吊装的方便,而在器件上面预先设置一些吊环类可吊构件,这样做一个是会增加一道这样的工序,再就是这样会影响器件的安装尺寸,增加设计制造成本。如果有绳套类吊装,则无论是固定吊装器件或者拆除绳套都会比较麻烦,效率比较低。
(三)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模具吊装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模具吊装装置,其包括以下构件:
承杆,至少有三条,支撑于具有方形、圆形或者椭圆形内腔的器件里面,用来承载所吊装器件负荷,其外轮廓于所吊装器件一致;
支撑架,用来支撑起所述承杆,呈棱锥形,其主要由构成椎顶的中心套筒和构成棱边的一端销接于该中心套筒上,另一端销接于所述承杆内侧的支撑杆构成;该支撑架有两组,两组支撑架锥底相对;以及
一牵拉装置,使上述两组支撑架中心套筒靠近和远离。
上述模具吊装装置,所述承杆于所吊装器件接触的表面设置有橡胶内衬。所述属于同一组支撑架的中心套筒为一体的。
上述模具吊装装置,所述牵拉装置为与其中一组支撑架的中心套筒螺纹配合,与其他中心套筒轴孔配合的芯杆。
上述模具吊装装置,所述中心套筒上设置有对另一组支撑架的中心套筒向外运动的限位装置。
上述模具吊装装置,所述芯杆与下面的一组支撑架的中心套筒螺纹配合。
对于牵拉装置还可以采用一端固定于下面一组支撑架中心套筒的绳索,其穿越另一组中心套筒,且其带有该组支撑架中心套筒向外运动的限位装置。该牵拉装置还可以为一端固定于上面一组支撑架中心套筒的绳索,并经固定于另一组中心套筒上的定滑轮后,穿过上中心套筒。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简单的杆形构件构成,结构比较简单,制造成本比较低,便于推广。从原理结构上考虑,本实用新型借鉴伞肋撑开伞的原理,巧妙的构成两组支撑架,借两者相对运动,使其构成的棱锥高度降低,则其地面积增大,从而将承杆撑开;且从力学原理上讲,其间越重,则撑开承杆的力量越大,根据摩擦力定理,可以很好的适应不同重量的器件。本实用新型针对不同内腔的器件,撑杆的外表面与器件内腔的外表面一致,使摩擦面的面积最大,增加吊装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不需要额外的吊点,省去了设置吊点这一工序,此外由于其承杆与器件为面接触,划伤器件腔体表面的可能性减小。且由于该吊装装置吊装完毕后,松开负荷,稍微调整就会调开其与吊装器件的接触,从而可以很方便的把吊装装置取下。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来具体说明一下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承杆,2、支撑杆,3、芯杆,4、中心套筒,5、销轴。
(五)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附图1和2,借吊装具有矩形内腔的模具来阐述一下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为了适应具有矩形内腔模具吊装,本实施例采用以下方案,该吊装装置包括
承杆1,共有四条,支撑于具有方形内腔的器件的四角,该承杆为角钢,更好的配合方形内腔,用来承载所吊装器件负荷;
支撑架,用来支撑起所述承杆,呈棱锥形,其主要由构成椎顶的中心套筒4和构成棱边的一端销接于该中心套筒上,另一端销接于所述承杆内侧的支撑杆2构成;该支撑架有两组,每组支撑架包括两个支撑架,两组支撑架锥底相对;以及
一牵拉装置,使上述两组支撑架中心套筒靠近和远离。
对于承杆个数,在吊装具有方形内腔的器件时,四条是最合适的,当然,三个也可以,就是两个在方形腔同侧两脚,另一个在相对面上,以使结构强度高。
为了增加承杆与吊装器件间的摩擦系数,所述承杆于所吊装器件接触的表面设置有橡胶内衬。
为了便于控制承杆的张开,所述属于同一组支撑架的中心套筒为一体的,这样只要驱动一个支撑杆,则同组支撑杆就会同步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正泉,未经张正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247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