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凹版印刷机墨斗搅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22657.2 | 申请日: | 2008-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609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栋;张曼;简秉文;杨保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41F31/03 | 分类号: | B41F31/03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罗 笛 |
地址: | 710021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凹版 印刷机 墨斗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印刷机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搅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凹版印刷机墨斗搅墨装置。
背景技术
凹版印刷通过墨斗里面旋转的墨斗辊与印版滚筒对滚,将墨斗辊上的油墨传递给印版滚筒。为了使得墨斗中的油墨在印刷过程均匀的附着在墨斗辊上,并且使得油墨一直处于均匀的分散状态,所以墨斗中设有油墨搅拌装置。由于空间的限制,一般油墨搅拌装置必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常用做法是靠人工拿墨刀去搅拌油墨,这种方法费时费力。还有一些凹版印刷机墨斗里面设置了搅墨棒,这种搅墨棒一般是用铝合金制成的空心棒状物,表面有螺旋状的连续突起(所谓波纹或展开线),两端有磁性,可以吸附在版辊上,搅墨棒漂浮在油墨的表面来搅匀油墨,但是由于搅墨棒在使用过程中磁性会降低,导致达不到搅拌油墨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凹版印刷机墨斗搅墨装置,采用电机带动齿轮的结构,从而带动搅墨棒转动达到搅拌的目的,解决了人工搅拌油墨费时费力,以及搅墨棒磁性降低不能搅拌油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凹版印刷机墨斗搅墨装置,包括电机,电机的动力输入端连接有电位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一齿轮传动机构相连接,其中的齿轮传动机构包括相啮合且几何结构参数相同的动力输入齿轮和动力输出齿轮,其中的动力输出齿轮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搅墨棒。
本实用新型的墨斗搅墨装置,采用电机带动齿轮的结构,从而带动搅墨棒转动达到搅拌的目的;同时改变电位器的大小,可以实现对搅墨棒速度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搅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搅墨装置的搅墨原理示意图。
图中,1.电位器,2.电机,3.动力输入齿轮,4.动力输出齿轮,5.轴承,6.搅墨棒,7.墨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凹版印刷机墨斗搅墨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电机2,电机2的动力输入端连接有电位器1,还包括一齿轮传动机构,此齿轮传动机构包括动力输入齿轮3和动力输出齿轮4,动力输入齿轮3和动力输出齿轮4相互啮合且几何结构参数相同,动力输入齿轮3和电机2的动力输出端连接,动力输出齿轮4和搅墨棒6的动力输入端连接,搅墨棒6通过轴承5安装在墨斗7的墙板上,如图2所示。
工作时,接通系统电源,调节电位器1的大小,使得电机2以特定的速度旋转,电机2带动动力输入齿轮3转动,动力输入齿轮3带动动力输出齿轮4转动,动力输出齿轮4带动搅墨棒6在墨斗7中转动,达到搅墨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防止油墨表面结成墨皮和墨块。
本实用新型凹版印刷机墨斗搅墨装置,采用电机带动齿轮的结构,从而带动搅墨棒转动达到搅拌的目的;同时采用电位器与电机连接,改变电位器的大小来控制电机的转速,可以实现对搅墨棒速度的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226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胶带的中性笔
- 下一篇:用于汽车外饰零件成型后处理的胎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