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波炉灶具的上盖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22064.6 | 申请日: | 2008-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09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冬舒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冬舒 |
主分类号: | F24C15/12 | 分类号: | F24C15/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03***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波炉 灶具 | ||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使用微波炉辐照微波吸收物质,完成微波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以微波吸收材料作为热源制作成各种加热装置的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加热介质的热源大致有如下几种:煤炭、电阻丝、红外线、燃气、燃油、微波、电磁感应等。加热的原理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先加热表层,再深入内层、电阻丝、燃气、电磁感应等属于此种方式,第二种是先加热内层,在逐渐过渡到表层。微波加热属于第二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加热效率较低,燃煤、燃油加热方式还存在污染环境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的问题,尤其是燃煤污染更为严重。现在我国大中型城市已禁止使用燃煤锅炉。微波加热食品方式具有加热效率高、升温速率高,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但由于微波加热方式是直接加热,容易造成食品脱水。另外,微波食品对人体是否有害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此,微波炉在中国家庭中只是一个“热饭炉”,不能实现蒸、煮、双面烤、煎的功能,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燃气灶具。现在市场已有的微波炉煎盘,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上盖,另一种是有上盖,上盖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金属上盖,另一种是钢化玻璃上盖。无论煎盘是否有上盖,进入煎盘内部的微波量是固定的,不可调整。本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进入微波炉灶具内微波量可以调节的微波灶具上盖。
发明内容
参照图1、图2a、图2b、图3、图4,在微波炉灶具上盖1上安装调解片2,将调解片2转动不同的角度,与上盖壳体8表面孔形成一定的孔隙,孔隙的大小,也就控制了进入微波炉灶具内微波量的大小,灶具内的吸波吸波物质6吸收不等的微波量,也就有不同的升温速率,从而达到了通过控制进入微波灶具内微波量而控制吸波物质6升温速率的目的。
参照图1、图2a、图2b,在微波炉内微波场分布、场强是固定的,通过上盖1的手柄连续转动调节片2,使调节片2与上盖壳体8表面孔形成的孔隙大小连续变化,达到调节进入微波灶具微波量大小的目的。微波灶具内的吸波物质6的升温速率也由于进入微波量的变化而随之变化,从而达到调节吸波物质6升温速率的控制与调节。
上盖1工作原理:参照图1、图2a、图3、图4、当微波炉设计完成后,微波炉内微波场的分布是固定的,微波炉内任意一点微波场强度也是固定的。微波炉灶具内的吸波物质6自身温度上升的速率与吸波物质6单位时间内吸收微波量成正比。在微波场分布固定、微波场强度固定的情况下,通过上盖1安装的微波调节片2的转动,使调节片2与上盖壳体8表面孔之间形成的孔隙大小在不断变化,两者之间形成的孔隙大小的不同,也就决定了由孔隙进入微波灶具内微波量的不同,从而达到调节进入微波炉灶具内微波量的目的。进入微波灶具内微波量的不同,灶具内吸波物质6的上升速率也就不同,实现了通过调节进入微波灶具微波量而控制吸波物质6升温速率的效果。
参照图5,调节片2在图5所示的位置时,调节片2与上盖壳体8表面孔形成的孔隙最大,进入微波灶具内的微波量最大,吸波物质6升温速率也最快。
参照图6,调节片2在图6所示的位置时,调节片2与上盖壳体8表面孔形成的孔隙最小,进入微波灶具内的微波量最小,吸波物质6升温速率也最慢。
微波炉灶具上盖1主要由手柄3、上盖壳体8、垫片4、调节片2组成。
参照图4,上盖壳体8表面孔的几何形状,可以为圆型、圆环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调节片2的几何形状与上盖壳体8表面孔的几何形状相对应,可以为圆型、圆环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上盖壳体8、调节片2的制造材料可以选用耐高温不透微波材质,如;金属,使微波只能从上盖壳体8表面孔与调节片2形成的孔隙进入微波炉灶具上盖1。
吸波物质6是指:具有吸收微波功能的材料,能完成微波-热能转换过程的物质,主要包含,常用的吸波类材料:铁氧体、碳化硅、氧化锌等,
常用的食品:肉类、水、面食类等。
在微波量控制装置中,调节片2可以手柄为圆心进行任意角度转动。
图号说明:1上盖;2调节片;3手柄;4垫片;5微波煎盘:6吸波物质;8上盖壳体;9微波上发热盘:
附图说明:
图1是微波炉灶具原理结构图。
图2a、图2b是微波炉灶具上盖1的原理结构图。
图3是微波炉灶具调节片2原理结构图。
图4是上盖壳体8平面原理结构图。
图5是上盖壳体8表面孔与调解片2形成的孔隙最大时的状态图。
图6是上盖壳体8表面孔与调解片2形成的孔隙最小时的状态图。
图7是上盖壳体8表面孔的另一种结构平面原理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冬舒,未经刘冬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220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