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镍氢电池气压安全阀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15927.7 | 申请日: | 2008-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32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费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奇能电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F16K17/16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徐冬涛 |
地址: | 2122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镍氢电池 气压 安全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气压安全阀。
背景技术
传统的镍氢电池气压安全阀基本都是采用纯金属材料制作。在气压安全阀的构造上比较复杂,零部件较多,通过多种小部件组装而成。其产品组装工序及其复杂,在电池气压的控制方面由于是金属为主且组装复杂,所以精确度非常低。并且气压安全阀金属多,增加了电池重量,生产成本高,实用性能不佳,大大减低了镍氢电池的使用效率,气阀失效而引起的电池爆炸机率偏高。
也有一些企业或机构尝试将其安全阀采用其它材料来代替金属,以降低生产成本,但由于技术原因,经常不能将电池气压安全阀的生产成本与使用效果这两项关键问题解决好。常常出现安全阀气压控制精确度不够,电池内气压偏高不能及时排除气体而引起电池爆炸等现象,其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镍氢电池安全阀的生产成本,提升气压控制精确度,提高电池使用效率和使用安全性能。通过在技术上改变传统安全阀构造原理,同时结合材料压力控制原理,运用塑料橡胶等作为安全阀制造材料,结合物理学压力理论设计出合理的安全阀构造模式,完美的将电池使用效率与降低生产成本结合起来,开发出了这一新产品------镍氢电池气压安全阀。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镍氢电池气压安全阀,包括气塞上体(1)和气塞下体(2),气塞上体(1)插入气塞下体(2)中,所述的气塞下体(2)中设有插入橡胶柱(3)的插孔(5),在所述的插孔(5)开口处设有台阶状端面,在气塞下体(2)的非插入端设有与插孔(5)相通的溢气孔(6);所述的气塞上体(1)中设有通气孔(4),气塞上体(1)的插入端也分别设有与橡胶柱(3)的端面及气塞下体(2)上的台阶状端面相抵的台阶;其中橡胶柱(3)的直径不大于气塞下体(2)内的插孔(5)的内径,且其两端面分别与溢气孔(6)和通气孔(4)相抵。
其中气塞上体和气塞下体均为塑料材质。橡胶柱的横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当橡胶柱的直径与插孔内径相同时,橡胶柱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如八边形、六边形、五边形等,只要能够将溢气孔抵上并在插孔内留出气体通道即可;而当橡胶柱的直径小于插孔内径时,橡胶柱只要能够达到上述要求,其横截面可以采用圆形或多边形等多种形式。
气塞下体的插入端还可以设有环形凸台,该环形凸台围绕气塞上体的插入端的侧面,可以将气塞上体与气塞下体更紧密、更美观地连接。
气塞下体插入电池内部,而气塞上体的非插入端与外界相通。当电池内部压力正常时,橡胶柱抵在溢气孔上,对电池构成密封。当电池内部压力超过额定压力时,溢气孔与橡胶柱之间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形成气体出口,气体通过该出口,经橡胶柱与插孔之间的边隙,泄入气塞上体的通气孔中,排出电池外。橡胶柱端面没有将气塞上体的通气孔完全抵上时,电池内的气体可直接排出,而当橡胶柱端面抵上气塞上体的通气孔时,由于橡胶或塑料在压力下发生的形变也会产生气体出口,从而将气体排出。本发明通过橡胶或塑料的弹性形变来控制安全阀的开合,可以大幅提升气压控制的精确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将传统的多个零部件简化改造。运用材料优势,采用复合塑料为主将构造结构精简成一个整体,使其结构更为简单。
2、采用橡胶材料的底部六菱型(或圆柱及其它多面柱体)构造,加大了控制电池内部气压的精确度,当电池内部气压达到一定的压力值时,能够迅速的将气体排出,有效防止电池爆炸现象,使电池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3、运用塑料橡胶材料代替传统的金属构造,减低生产成本,减轻电池重量。
由于这种安全阀制造技术兼备了安全阀精确的控制排气功能和精炼的构造结构以及低生产成本等诸多优点,因此使得这种运用独特制造方式设计出来的气压安全阀在以后镍氢电池的生产过程中将迅速的推广和运用。其在未来几年内将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橡胶柱立体示意图;
图2是气塞下体立体示意图;
图3是气塞上体立体示意图;
图4是安全阀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5是安全阀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奇能电池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奇能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159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