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绝缘栅双极晶体管跨导控制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15450.2 | 申请日: | 200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89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屈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凤凰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39 | 分类号: | H01L29/739;H01L29/423;H01L29/06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125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 双极晶体管 控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IGBT管芯结构,尤其是一种IGBT管芯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跨导控制结构。
背景技术
半导体功率器件正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着。近年来,继晶闸管、双向晶闸管、可关断晶闸管、巨型晶体管等功率器件之后,又出现一类新的成员——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及MOS控制晶闸管(MCT)。这类新型的功率器件具有较为容易的电压控制、很强的电流处理能力和良好的高频工作特征。随着这类器件的断态电压耐量不断提高、通态电流容量的增大,在范围广泛的应用领域中,必将逐步替代早期的功率器件而成为主宰力量。
通常的IGBT管芯是在N型单晶硅片之不同部分以扩散工艺制作成不同导电类型的区域。一般在硅片上分布着许多以多晶体为栅极的纵向沟槽,多晶体四周以SiO2作为栅绝缘层。该种结构的IGBT管尚有不足之处,其抗短路能力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跨导控制结构,能有效地控制IGBT的跨导,在不增加通态降压的同时降低了饱和电流,从而提高了器件的抗短路能力,提高了IGBT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跨导控制结构,包括N型硅片、集电区、沟槽区、发射区、集电极,所述沟槽区在N型硅片上形成于集电区上层,所述发射区在N型硅片上形成于沟槽区上层,集电区下层设有一薄层集电极;所述N型硅片上层敷有电极的金属层;所述集电极下面敷有集电极金属层;N型硅片上设有若干沟槽,特征是:若干沟槽内填有二氧化硅填料或沟槽内侧涂有一层栅绝缘层,并在栅绝缘层中填有硅多晶填料。
所述二氧化硅填料和硅多晶填料填入的沟槽相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地控制IGBT的跨导,在不增加通态降压的同时降低了饱和电流,从而提高了器件的抗短路能力,提高了IGBT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IGBT管芯的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包括N型硅片1、电极的金属层2、发射区3、硅多晶填料4、栅绝缘层5、二氧化硅填料6、沟槽区7、集电区8、集电极9及集电极金属层10等。
图1为IGBT管芯的纵剖面。包括N型硅片1、集电区8、沟槽区7、发射区3、集电极9、栅绝缘层5、硅多晶填料4、二氧化硅填料和金属层6,所述沟槽区7在N型硅片1上形成于集电区8上层,所述发射区3在N型硅片1上形成于沟槽区7上层,集电区8下层设有一薄层集电极9;所述N型硅片1上层敷有电极的金属层2;所述集电极9下面敷有集电极金属层10;N型硅片1上设有若干沟槽,若干沟槽内填有二氧化硅填料6或沟槽内侧涂有一层栅绝缘层5,并在栅绝缘层5中填有硅多晶填料4。所述二氧化硅填料6和硅多晶填料4填入的沟槽相间隔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凤凰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凤凰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154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三相电源保护器
- 下一篇:配合胸罩连结的衬垫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