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直接进行浅网印刷的热封型BOPP薄膜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215391.9 | 申请日: | 2008-1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475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 发明(设计)人: | 陈铸红;刘振华;汪中祥;胡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国风塑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32B27/32 | 分类号: | B32B27/32;B32B33/00;B65D65/40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梅生 |
| 地址: | 230088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直接 进行 印刷 热封型 bopp 薄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薄膜,更具体说是涉及一种BOPP热封膜。
背景技术
塑料薄膜的印刷质量对于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薄膜上的色彩是包装的第一视觉要素。顾客对商品的感觉首先是色彩。如果一种商品其外包装色彩单调、印刷粗糙、套印不准,就会给消费者留下档次不高、粗制滥造的印象,即使商品的内在质量优良,也不会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反之,如果包装所用塑料薄膜上的印刷图像清晰明快、阶调鲜明、设计流畅、色彩与商品本身的用途和特性吻合,即使不经意一瞥,也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使消费者有一种不能拥有实为憾事的感觉,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薄膜印刷中的浅网印刷由于印刷图案生动逼真、印刷工艺复杂、设备要求高而具有一定的防伪性,目前被薄膜印刷厂家广泛应用。
BOPP热封膜是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的基本品种之一,主要用于印刷、复合制袋或裹包包装,具有环保、使用方便、节约成本等优势。它采用三层共挤逐次拉伸法生产,具有高速、宽幅、高自动化、性能稳定等优点。热封膜表层加入了一定数量的抗粘连剂,而这些抗粘连剂增大了薄膜表面的粗糙度,通常为4um~7um,这样则限制了热封膜只能满足普通型印刷要求,无法直接进行浅网印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直接进行浅网印刷的热封型BOPP薄膜,以期结合浅网印刷薄膜与热封型薄膜的优点,既可直接进行热封,又可直接进行浅网印刷,获得高档包装薄膜。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可直接进行浅网印刷的热封型BOPP薄膜的结构特点是以热封薄膜层为底层,以浅网印刷薄膜层为表层,以抗静电聚丙烯薄膜层为中间芯层,三层共挤相接形成BOPP薄膜。
本实用新型可直接进行浅网印刷的热封型BOPP薄膜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所述热封薄膜层是以多元共聚聚丙烯为材质。
所述热封薄膜层的厚度为1.2-1.5um。
所述热封薄膜层的热封温度为90-140℃。
所述中间芯层的厚度为15-22um。
所述浅网印刷薄膜层的表面粗糙度为1.5-2um。
所述浅网印刷薄膜层的厚度为1.2-1.5u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可直接进行浅网印刷的热封型BOPP薄膜中的底层、表层和中间层是以三层共挤,再进行纵、横向分步拉伸后形成,具有一面可直接热封,另一面可直接浅网印刷的特点,比普通热封膜具有更好印刷效果和更宽的热封温度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 抗静电聚丙烯薄膜层、2 热封薄膜层、3 浅网印刷薄膜层。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是以热封薄膜层2为底层,以浅网印刷薄膜层3为表层,以抗静电聚丙烯薄膜层为中间芯层1,三层共挤相接形成BOPP薄膜。
其中,热封薄膜层2是以多元共聚聚丙烯为材质,热封温度为90-140℃;热封薄膜层2内按重量百分比含有3%—5%的常规使用的抗粘连剂,常规使用的抗粘连剂是含二氧化硅颗粒的多元共聚聚丙烯;热封薄膜层2的厚度为1.2-1.5um。
抗静电聚丙烯薄膜层1为均聚聚丙烯,按重量百分比含有1%—2%的抗静电添加剂;抗静电添加剂为常规使用的单硬脂酸甘油酯和乙氧基胺的复配物;中间芯层1的厚度为15-22um。
浅网印刷薄膜层3中按重量百分比使用了2%—3%的抗粘连剂,抗粘连剂是含有粒径≤2um玻璃微珠的均聚聚丙烯;浅网印刷薄膜层3的表面粗糙度为1.5-2um,保证了良好的浅网印刷效果;浅网印刷薄膜层3的厚度为1.2-1.5um。
本实用新型经过熔融三层共挤出,再经过双向拉伸制成可直接进行浅网印刷的热封型BOPP薄膜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国风塑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国风塑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153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