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补充氧化的湿法脱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14813.0 | 申请日: | 2008-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45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许雪松;王小明;金定强;陈焱;许月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80 | 分类号: | B01D53/80;B01D53/50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荷英 |
地址: | 210031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补充 氧化 湿法 脱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湿法脱硫装置,特别是可补充氧化的湿法脱硫装置。
背景技术
燃煤锅炉产生的烟气含有SO2,因此电厂等大型企业的的烟气在排放前必须进行脱硫处理,湿法脱硫是技术较为成熟一种脱硫工艺,它使烟气通入吸收塔,用石灰浆液喷淋,吸收除去其中的SO2。吸收了SO2的浆液落入吸收塔底部的氧化槽中,浆液成份主要是CaSO3·1/2H2O和少量的CaSO4,通过氧化风管将空气鼓入浆液中,将CaSO3.1/2H2O强制氧化成CaSO4·2H2O,即为石膏浆液,最后通过排浆泵将石膏浆液送去脱水装置,生产出含水率低,纯度较高的商品级石膏。
一般情况下,强制氧化工艺要求氧化率达到95%左右,而实际的工程过程中,经常由于设计、设备等原因导致氧化不充分,生产出的石膏达不到使用要求,大量堆积,造成二次污染。经验表明,当亚硫酸盐的氧化分率在0.15~0.3这一范围中时,最可能形成石膏垢。因为硫酸钙在亚硫酸钙晶格中最多可占据15%的质点位置,当氧化率超出上述范围时,其余的硫酸钙必定直接以石膏的形式沉淀析出。但是,由于氧化率较低,硫酸钙的产出量也低,浆液中固体石膏较少,也就是说,浆液中石膏晶种表面积不足,无法阻止石膏在设备表面结晶析出,这样就造成了石膏硬垢。同时,由于氧化不完全,排出的浆液中含有较多的亚硫酸盐,对石膏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实施补充氧化的湿法脱硫装置,该装置对脱硫装置固有的事故浆液罐进行改造,使它能对氧化槽内的浆液进一步强制氧化,确保CaSO3充分氧化成CaSO4。
通常,脱硫吸收塔均连有事故浆液罐,当脱硫吸收塔发生事故需检修时,需将吸收塔内的物料排空,事故浆液罐作为临时贮罐,用于暂时贮存吸收塔的物料,待事故排除后,事故浆液罐内的物料重新返回吸收塔。装置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事故浆液罐均处于闲置状态。
本实用新型可实施补充氧化的湿法脱硫装置,包含脱硫吸收塔和事故浆液罐,事故浆液罐进口与脱硫吸收塔的塔底输出管路相连,事故浆液罐的底部出口设有与脱硫吸收塔底进口相连的返回管路,事故浆液罐增设氧化喷枪和石膏输出管路,氧化后浆液输出管路设有阀门。
石膏输出管路可从所说的返回管路引出。
事故浆液罐还设有硫酸加入口。
本实用新型对平时闲置的事故浆液罐进行简单的改装,即可接受吸收塔底部氧化槽的浆液,通过氧化喷枪引入压缩空气,对未完全氧化的石膏浆液实施补充氧化,使CaSO3充分氧化成CaSO4,,直接输送至脱水装置脱水后得石膏副产品。在事故浆液罐上增加H2SO4加入口,以中和未完全反应的CaCO3。
本装置利用平时闲置的设备实施石膏浆液的补充氧化,生产出高品级优质石膏。同时可避免吸收塔内产生石膏垢,改善吸收塔工况,提高脱硫效率。本技术改造可节约成本,具有实用意义,而且对原有系统不产生任何影响,可任意切换,为生产提供了更多样的操作方式。
附图说明
附图是补充氧化的湿法脱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吸收塔,2-烟气换热器,3-循环泵,4、4’-搅拌器,5-排浆泵,6-事故浆液泵,7-阀门,8-氧化喷枪,9-硫酸加入口,10-氧化后浆液输出管路,11-事故浆液罐。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原烟气经换热器2降温后,通入吸收塔1中,经喷石灰水喷淋吸收产生的浆液沉降至塔底部,塔底部浆液通过循环泵3不断地循环作喷淋液,继续对通入的烟气进行吸收过程,脱除了SO2的烟气上升至塔顶,进一步被工艺水喷淋后排出,经换热器2升温后去烟囱排入大气。事故浆液罐11与吸收塔1塔底之间设有循环管路,事故浆液罐11的底部出口与脱硫吸收塔底进口相连的返回管路,事故浆液罐设有搅拌器4’,并增设有氧化喷枪8、硫酸加入口9和石膏浆液输出管路10,管路设有阀门7。
吸收塔1的塔底浆液通过排浆泵5输入事故浆液罐11内,由氧化喷枪8鼓入压缩空气,进行补充氧化,氧化后浆液通过泵6由输出管路10关去脱水装置,制成石膏。硫酸加入口9用于加入硫酸,中和未完全反应的CaCO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未经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148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