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座杆的减震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13960.6 | 申请日: | 2008-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55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许荣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元渝机械(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J1/08 | 分类号: | B62J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行 车座 减震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结构,特别是使用于自行车的座管头部与座管之间,并具有缓冲功效,可增进骑乘的舒适性。
背景技术
自行车的座杆是设于车架的座管内,其下方容伸于座管内,上方则设有座管头,可进一步配合一夹持组与座垫相接设。由于自行车座杆除了必须承受骑乘者的体重外,另一方面得接受来自地面并沿车架座管传导而上,进而传至座垫部位的冲击力,即与骑乘者臀部直接接触的部位,因此座垫及座管相关零组件,于设计上必须具有较佳的强度,同时又得兼具舒适性为原则。
以自行车的座杆其座管及座管头部的结构区分,大致可区分为分离式及一体式两种,其中的分离式主要位于座管内添设缓冲装置,并有利于组装设计,一体式结构一般不具有缓冲装置。
传统一体式的座管头部及座管的结构,请参照中国台湾第095217758号新型专利所揭示的自行车座管,是用以供装设一座垫。该自行车座管包含有:一管体,具有一承载部、一第一穿孔以及二螺孔,该承载部位于该管体一端,该第一穿孔沿水平方向贯穿该承载部,该二螺孔位于该第一穿孔两侧且贯穿该承载部顶侧及底侧;一基座,枢设于该承载部,该基座于顶侧具有二相互平行的长槽,以承接该座垫,该基座于底侧具有二耳部,各该耳部具有一第二穿孔;二夹持件,枢设于该承载部且分别位于该基座两侧,各该夹持件具有至少一限位部以及一第三穿孔,该限位部分别对应于该二长槽,以供夹持该座垫;一枢轴,穿设于该第一穿孔、该第二穿孔以及该第三穿孔,以二定位栓分别螺合于各螺孔,且可沿该螺孔轴向位移地顶抵该基座。
另一种分离式的座管头部及座管结构,请参照中国台湾第095211059号新型专利所揭示的自行车座管,是供一座垫固设于其上。该自行车座管包含有:一管件,顶端形成有一凹面;以及一调整件,是藉由一螺接件设于该管件顶端且供该座垫固设于其上,该调整件具有一顶盖、一滑座、一凸块以及一锁固螺杆,该顶盖设有一穿通顶、底两侧之槽孔,该滑座是设于该顶盖与该管件之间,且底侧形成有一凸面与该管件的凹面抵接,该凸块是具有一颈部自该滑座向上延伸而出,以及一头部设于该颈部顶端,该颈部是容设于该顶盖的槽孔中,该头部是具有一螺孔而可与该锁固螺杆螺合。
上述构件中,两者主要均为针对座管头部上方的夹持装置为技术改良的申请,其中前者结构所揭示的座管是呈一体式,后者则为分离式。针对后者分离式的座管及座管头部结构,是使该座管头部下方穿设紧配于该座管上方内缘壁,藉以使两者呈可稳固定位状态。
但,座管及座管头部两者相互紧配抵接,则当座管受到由下而上的冲击力时,力量的传导则仍会由座管传至该座管头部,最后亦会传导至设于该座管头部上方的夹持组及座垫,使骑乘者产生不舒服的震动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座杆的减震结构,它利用一弹性元件设于分离式的座管及座管头部间,藉以隔离两者冲击力的传递,进而达到减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座杆的减震结构,该弹性元件是以弹性材质的应用,可增进其缓冲效果,并提升骑乘时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座杆的减震结构,是利用一固定环设于座管头部下方,随着骑乘者坐姿踩踏重心的偏移,可自动调节坐垫偏摆角度亦可自动复位,并提升骑乘时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座杆的减震结构,其构件简单,组设容易,可以降低人工及制造成本,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由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自行车座杆的减震结构,其主要包含有:一座管头部,是与一座垫相接设的部位;一座管,为提供该座垫支撑的管体;一固定基座,是设于座管上方管壁内缘;一弹性元件,是设于座管头部与固定基座间的弹性材质,以其端面分别抵接于座管头部及固定基座相对应的端面,并将座管头部及固定基座隔开,一固定环,是设于座管头部,将该座管头部及固定基座固定;一防尘元件,是套设于该座管头部及座管间。
所述弹性元件其具有预设高度的一缓冲部,并结合其容置槽分别抵接于座管头部及固定基座相对应的定位凸点,并将座管头部及固定基座隔开。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藉由上述构件,利用具有弹性及缓冲特性的弹性元件设于座管头部及座管间,可以有效隔绝由该座管朝上方座管头部传导的冲击力,从而达到减震的效果,提高骑乘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剖设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元渝机械(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元渝机械(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139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