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12358.0 | 申请日: | 200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382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发明(设计)人: | 邓林旺;邬学建;张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6 | 分类号: | G01R3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监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监测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池管理器的电池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技术以及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发展迅速,其动力源采用将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从而为汽车供电,由此,存在的电池数目较多,因而对于其电池的状态以及性能的监测也较复杂。
现有技术中,对于电池性能的监测分别使用电池管理器和电池内阻测试仪来完成,但对电池的监测工作均是单独进行的,对于电池电压、电流、温度、湿度的监测均通过电池管理器来实现,对于电池内阻的监测则是通过内阻测试仪来实现,相互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协调功能,由此而产生的电池监测系统功能单一,可靠性不高,可扩展性差。另外,由于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上的电池数目较多,为了克服电池容量一致性不高,目前一般采用给电池容量较低的电池进行均衡充电的方法来提高电池的容量,从而提高整车电池的容量,因此,在现有的电池监测系统中增加了电池均衡器。然而所有的这些监测仪器和设备之间均是单独工作,单独测试与控制的,以致当各仪器同时工作时,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能很差,相互之间的干扰很大,往往会造成测试数据不准确,从而产生不良影响的后果。例如,当电池均衡器给某一节容量较低的电池充电时,如果此时电池管理器同时对这节电池进行电压采样,由于电池管理器与电池均衡器之间不具有相互协调的功能,因此得到的数据则是一个错误的结果,电池管理器得到这个错误的数据后,就可能会发出错误的工作指令,产生错误的动作,从而造成致命的危险。
除此之外,当各个仪器之间独立工作时,由于监测系统中各设备之间缺乏协调性可能还会存在以下缺点:
(1)当监测系统中某个核心部件出现故障时,若无备份系统,则该核心部件所检测的数据则会处于无法监控的状态。
(2)各仪器自行采集数据,无法进行数据共享,导致数据的冗余量大。
(3)各仪器中功能相同的器件,由于模块无法复用,提高了购置器件的成本。
(4)当某个仪器出现故障时,其他仪器不可能对其进行监测并对其控制,使其与整个监测系统脱离。
(5)各仪器单独供电,导致电源线数量增加,使整车的走线更加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可靠性、高扩展性,以及可协调性的电池监测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池监测系统,包括:电池管理器以及电池均衡器,所述电池管理器以及电池均衡器包含有独立的第一、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电池管理器以及电池均衡器分别包含有用于相互之间进行通信的第一、第二CAN通讯模块,所述电池管理器与电池均衡器之间通过CAN总线连接,且使用统一的CAN协议。
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监测系统,由于电池均衡器增加了扩展口,使得各个仪器采用的线束相对较少,降低了整车线束的复杂性,同时通过电池均衡器的扩展口能够方便的实现系统功能的扩展,增加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并且电池管理器、电池均衡器以及内阻测试仪之间通过CAN总线连接,且采用统一的CAN协议进行通讯,系统因此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进而各个仪器或设备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从而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池监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池监测系统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池监测系统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监测系统,以电池管理器1为核心部件,通过电池均衡器2的转接功能实现电池管理器1、内阻测试仪3等其他设备与整车电池包的连接,实现以电池管理器1、电池均衡器2、电池内阻测试仪3为一体的多功能电池监控系统,并且,系统通过CAN总线通讯,当电池均衡器2或内阻测试仪3出现故障时,其故障信号可以通过CAN发送到电池管理器1,从而电池管理器1可以通过CAN总线发送控制命令控制其出现故障的电池均衡器2或内阻测试仪3重新启动或停止工作,从而避免由于设备出错而产生的不良后果的出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123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