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置平板玻璃的板式电除雾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11726.X | 申请日: | 2008-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66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存宝;李福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存宝;李福恒 |
主分类号: | B03C3/04 | 分类号: | B03C3/04;B03C3/47 |
代理公司: | 大庆市建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建华 |
地址: | 151401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置 平板玻璃 板式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硫酸工业使用电除雾器,具体是一种内置平板玻璃的板式电除雾器。
二、背景技术
硫酸酸雾是硫酸生产中气体净化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实际生产中,进入到二氧化硫(SO2)转化器的酸雾并不是单纯的硫酸雾粒,而是一个以矿尘为核心的凝聚物。这种凝聚物实际是硫酸和三氧化二铁(Fe2O3)反应的产物——硫酸盐Fe2(SO4)3。在二氧化硫(SO2)发生氧化反应的操作条件下,该硫酸盐就粘着在触媒颗粒上,形成结垢,导致转化器阻力上涨,硫酸产量下降,须停车筛分触媒,来降低系统阻力。因此,在一些硫酸工厂中,为保证转化阻力的平稳,实现几年大修一次的目的,往往采用二级电除雾器来确保酸雾指标<0.005克/标立方米。
除雾效率的高低与该电除雾器中其中偏差最大的一根电晕极与沉淀极安装尺寸有直接关系。在目前使用的大中型管式除雾器中,沉淀极的圆管数目少则100多根,多则300-400根,而且要求每根电晕极都应处在管中心并且和管壁绝对平行。电晕极是悬挂在小梁上,下端花架不固定,安装时晃动得很利害,不可能使每根电晕极准确就位。由于固定沉淀极的上下花板纯属手工开孔,本身的误差就较大,造成圆管不垂直,相互不平行、中心距不完全相等。鉴于这些原因,多数电除雾器的二次电压仅4.0~4.5万伏,与应该达到的6.5万伏相距甚远,除雾效果很不理想,甚至达不到0.03克/标立方米的最低标准。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内置平板玻璃的板式电除雾器,解决管式电除雾器二次电压低,除雾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上述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置平板玻璃的板式电除雾器该电除雾器由壳体、上吊架、绝缘箱、平板玻璃沉淀极、电晕极、承重架、下吊架、石英管、大梁构成,壳体由隔板将内部隔成上、下两个气室;出气口、上吊架、绝缘箱、石英管、大梁置于上气室;进气口、平板玻璃沉淀极、电晕极、承重架、下吊架置于下气室;石英管共四个,分别置于上气室两侧的两个绝缘箱内;大梁为两根,安装在石英管的顶面上,上吊架固定在大梁上;上吊架和下吊架上有与电晕极数量相同的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沉淀极采用刚性高、不变形的平板硅玻璃制造,带有上下封头的壳体阻隔了大气的压力,使除雾器的压差为0~10毫米水柱,消除了大气压力对平板玻璃的压力,不会产生变形;净化硫酸原料气时,二次电压≥6.0万伏,二次电流≥120mA,一级电除雾出口气体中酸雾含量达到≤0.005克/标立方米,除雾效果好。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中:1壳体、2出气口、3上气室、4上吊架、5尾气进口、6、6a绝缘箱、7平板玻璃沉淀极、8电晕极、9承重架、10下气室、11下吊架、12进气口、13板、14大梁、15石英管。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存宝;李福恒,未经刘存宝;李福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117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立式旋转切换装置
- 下一篇:中频炉冷却水循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