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钩式脱水分体垃圾压缩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11018.6 | 申请日: | 200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842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淑珍;何永红;姚继戈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普惠环保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5/14 | 分类号: | F26B5/14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魏国先 |
地址: | 410007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钩式 脱水 分体 垃圾 压缩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体式垃圾压缩设备,特别是一种带垃圾脱水装置和在垃圾箱前端设钩支座的前钩式脱水分体垃圾压缩设备,属于环卫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垃圾压缩设备一般都没有脱水功能,垃圾因压缩和发酵形成的污水充盈在垃圾箱内,垃圾箱在运输过程中,污水滴漏,污染道路,造成二次污染。少数垃圾压缩设备虽然有脱水功能,但脱水机构占了一大块空间,直接增加了设备的成本。
目前国内的分体式垃圾压缩设备,通常在进料端设置卸料门,在箱体后端设钩支座。由于进料端长期与垃圾接触,不可避免地留下污渍,有的甚至夹带垃圾。垃圾箱拖上转运车后,其进料端完全暴露在外,这样的情形招摇过市,极大地损害了城市形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的分体垃圾压缩机,实现垃圾脱水功能,解决运输过程中污水跑冒滴漏及外形肮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前钩式脱水分体垃圾压缩设备,包括垃圾箱、压缩机、料斗、液压系统和电气系统,垃圾箱前端设有闸门和钩支座,后端设有卸料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闸门安装在垃圾箱前端导向槽内,闸门上部设有两个孔槽,两根拉杆分别插入两个孔槽内,拉杆的另一端与闸门油缸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钩支座焊接在垃圾箱的前端上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卸料门的上端与垃圾箱铰接,下端两侧设有销轴,销轴与板钩连接,板钩的另一端与油缸活塞杆铰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压缩机包括机箱、罩、推铲、压缩油缸、抽拉盖板、油缸支座,机箱一端上部为罩,下部为压缩仓,机箱另一端下部安装压缩油缸和与压缩油缸连接的推铲,压缩油缸另一端与油缸支座连接,推铲上方盖有抽拉盖板。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垃圾压缩设备本身具有的结构,不增加任何机构,采用PLC可编程控制器,控制闸门起闭,使垃圾先在一个封闭腔内压缩脱水,然后再推入垃圾箱内。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为垃圾箱端面图。
图中:1-垃圾箱 101-导向槽 2-压缩机
201-机箱 202-罩 203-推铲
204-压缩油缸 205-抽拉盖板 206-油缸支座
207-集水槽 208-滚轮 209-轨道
210-压缩仓 3-料斗 301-料斗油缸
4-液压系统和电气系统 5-闸门 501-闸门油缸
502-拉杆 503-孔槽 6-钩支座 7-卸料门
701-销轴 702-板钩 703-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包括垃圾箱1、压缩机2、料斗3、液压系统和电气系统4、垃圾箱前端设有闸门5和钩支座6,后端设有卸料门7。闸门安装在垃圾箱1前端的两根导向槽101内,闸门5上部设有两个孔槽503,两根拉杆502分别插入两个孔槽503内。拉杆502的另一端与闸门油缸501连接。
所述的钩支座6焊接在垃圾箱1的前端上部。
本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散装生活垃圾倒入料斗3,由料斗油缸301将料斗3举起并翻转,将垃圾倒入压缩仓210内。启动压缩脱水功能,闸门5下将,到位后接近开关发讯,推铲203推出,对垃圾进行压缩脱水,污水流入机箱后面的集水槽207内。压力持续上升,达到设定值后,压力继电器发讯,推铲203停止运行并卸压,闸门5上升,到位后接近开关发讯,推铲203继续前进,将压缩脱水后的垃圾推入垃圾箱1内,推铲203推到位后接近开关发讯,推铲203缩回,到位后接近开关发讯推铲203停止。完成一个压缩脱水循环。当垃圾装满箱后,将闸门5放下,压缩机2与垃圾箱1分离,压缩机2通过底部的滚轮208在轨道209上运行,离开垃圾箱1。钩臂车钩住垃圾箱1上的钩支座6,将垃圾箱1拖入底盘上,进料端朝向驾驶室,卸料门7朝外,在运输过程无跑冒滴漏且美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普惠环保机械有限公司,未经长沙普惠环保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110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