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平板存放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09959.6 | 申请日: | 2008-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791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张仲谋 | 申请(专利权)人: | 永联邦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环航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85/48 | 分类号: | B65D85/48;B65D2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板 存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存放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高强度暨轻量化的平板存放装置。
背景技术
参阅图1、图2,现有的平板包装运输装置1,适用于置放多片平板状物体110,该平板包装运输装置1是包含有多个概呈矩形且相间隔排列的框架件11、多根分别位于所述框架件11两侧且连接固定所述框架件11的横板12,及一盖设于所述框架件11顶部的盖板13。
每一框架件11具有二纵向间隔排列的立柱111、一两端分别与该二立柱111底端连接的横杆112、多条间隔排列并与该横杆112平行的定位索113,及多根间隔设置并平行该横杆112的金属强化杆114,且每一定位索113、金属强化杆114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立柱111连接。所述框架件11之间高度相对应的定位索113相配合,可界定出多个供所述平板状物体110摆放的置放区间。
由于目前平板状物体110如玻璃或液晶面板等产品的制作尺寸越来越大,导致所运载的平板状物体110重量越来越重,因此,相对提高该平板包装运输装置1的承载负荷。
再者,由于每一定位索113两端是固定于对应的二立柱111上,当平板状物体110靠放于所述定位索113上,所述定位索113就会产生拉力而对所述立柱111拉扯,而所述金属强化杆114是用以支撑所述立柱111,使所述立柱111不受所述定位索113的拉力而产生偏移。
不过,当平板状物体110越来越重而造成所述定位索113的拉力越来越大时,所述金属强化杆114的支撑力相对增加,一旦所述金属强化杆114的结构强度不足以支撑所述立柱111时,所述立柱111就会产生偏移。
然而,为避免所述金属强化杆114的结构强度不足,提高所述金属强化杆114的结构强度反而增加该金属强化杆114的杆体厚度,使该平板包装运输装置1整体重量增加,不但增加制造及储运的成本,而影响运载平板状物体110的效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具高强度暨轻量化的平板存放装置,以有效减轻整体重量并提高结构稳定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具有高强度暨轻量化的平板存放装置,包含:一底座、多根立柱、多根支撑架,及多条支撑索。
该底座具有一座体部,及二分设于该座体部两侧的周边部,所述立柱是纵向间隔排列地设于该底座的该二周边部上。
所述支撑架是间隔横向排列,且每一支撑架两端分别连接于每两相对应的立柱间且具有一呈中空状的金属支管,及一贴设于该金属支管内壁面的碳纤维层。
所述支撑索是间隔横向排列,且每一支撑索两端分别连接于每两相对应的立柱间而可承载平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将所述支撑架的碳纤维层贴设于金属支管内壁面,加强所述支撑架的强度,进而提升所述支撑架对所述立柱的支撑力,而且,所述支撑架的碳纤维层为轻质材料,可避免所述金属支管的厚度增加而加重该平板存放装置的整体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现有平板包装运输装置的结构;
图2是一侧视剖视图,说明现有平板包装运输装置的使用状态;
图3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具有高强度暨轻量化的平板存放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
图4是一侧视剖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
图5是一部分剖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撑架的结构;
图6是一部分剖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支撑架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3、图4,本实用新型具有高强度暨轻量化的平板存放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适用于运输多片平板8,例如玻璃板、液晶面板等,该平板存放装置包含有一底座2、多根立柱3、多根支撑架4、多条支撑索5、四根固定于所述立柱3上的横板6,及一盖设于所述立柱3顶部的盖板7。
该底座2具有一座体部21,及二分设于该座体部21两侧的周边部22,所述立柱3是纵向间隔排列地设于该底座2的该二周边部22上。
所述支撑架4是间隔横向排列,且每一支撑架4两端分别连接于每两相对应的立柱3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永联邦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环航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永联邦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环航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99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轧管材升降输送辊道
- 下一篇:高效三工位母线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