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活动踏步板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208770.5 | 申请日: | 2008-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265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 发明(设计)人: | 宋振华;朱凯峰;陈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61B1/00 | 分类号: | B61B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小蓉 |
| 地址: | 20007***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动 踏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站台的建筑类,具体涉及的是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站台两侧边缘的活动踏步板。
背景技术
由于轨道交通列车限界的原因,加上列车以设计最高时速通过车站时左右晃动产生最大偏差值的设计容差考虑,列车与车站站台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间隙,因而目前在列车车厢与站台边缘一般预留了不少于100mm的间隙,如果车站呈曲线型,这个间隙还会增大,最大能有约200mm,如此大的间隙完全可以塞得下一个未成年人的脚。如此充分考虑了列车的行车安全,但同时带来的就是旅客上下车时的不方便甚至是出现事故。尤其是在拥挤繁忙的地铁站台,国内屡有报道,乘客特别是小孩,上下车时不小心一脚踏进间隙的“卡脚”事件时有发生。
为了减少列车与站台之间的间隙,防止乘客因踏空而造成伤害事件,从而使乘客更便捷、安全的上下车。目前,在各地的轨道交通站台中,尤其是在地铁车站站台,往往采取画黄线提醒、增设防踏空橡皮条、橡皮斜踏板等措施。但这些措施往往效果有限,不能完全填充间隙,或者工艺相对复杂,淘汰更换耗费成本较大,又或通用性不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现有技术中,还没有针对于在限界范围外填充列车与站台的间隙的特别有效技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活动踏步板,该踏步板采用可伸缩结构,从而避免了在列车行驶过程中侵界的问题,并且利用电气系统控制踏步板的伸缩状态以填补列车与站台之间间隙。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活动踏步板,包括活动踏步板、撑杆,踏步板一端铰接于站台边缘,另一端与撑杆一端铰接,撑杆的另一端铰接在站台下方。
撑杆由上、下两杆铰接构成,撑杆上、下两杆铰接点处铰接有动力装置,动力装置直接作用在撑杆上,通过撑杆的伸缩运动来实现踏步板的伸缩。踏步板面板的表面设有防滑条。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有效填充列车与站台的间隙、保障旅客安全与行车安全的同时,其安装不影响现有站台及屏蔽门结构,且拆装方便,可靠性强,结构小巧、不侵限,动力及控制线路均埋设在站台下方空间内,隐蔽,不影响站台或屏蔽门系统的美观及运作。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非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附图1-2所示,总参靠标号1-10分别表示:活动踏步板1、撑杆上杆2、撑杆下杆3、动力装置4、屏蔽门踏板5、踏步板边端铰链6、踏步板下端面铰链7、半活动铰链8、撑杆下杆下端铰链9、动力装置底端铰链10。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站台边缘活动踏步板,主要由活动踏步板1、撑杆上杆2、撑杆下杆3、动力装置4构成,表面面板设有防滑条的踏步板1宽度为50-200mm,其一端通过踏步板边端铰链6铰接于屏蔽门踏板5所属站台外部边缘,活动踏步板1下端面中部与撑杆上杆2上端通过踏步板下端面铰链7铰接,撑杆上杆2与撑杆下杆3之间通过半活动铰链8铰接,下杆另一端通过撑杆下杆下端铰链9铰接于站台下方地面,撑杆上、下两杆之间的铰接点处铰接有动力装置4。同时,动力装置4另一端通过动力装置底端铰链10固定铰接于站台下方地面。
如附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处于工作状态时,动力装置的传动杆部分伸展,杠杆机构传力带动撑杆上、下两杆成180度受力状态,同时通过撑杆传力撑起活动踏步板,方便旅客安全通行。
如附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动力装置传动杆收缩,带动撑杆上、下两杆呈夹角弯曲状收缩,使活动踏步板1垂下,节省空间不侵限。
活动踏步板1最小规格可以做到50mm宽,最大规格可以为200mm宽,安装后的站台可以缩小并且统一其与列车的间隙。曲线车站可使用不同宽度的踏步板使得间隙控制在比较小的程度上,使得乘客不会因为间隙过大而踏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未经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87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精简型内燃机车微机控制装置
- 下一篇:一种笔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