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膜轴承用缓冲环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204305.4 | 申请日: | 2008-1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638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 发明(设计)人: | 李正波;雷志云;向宇;刘贵永;王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F16C33/74 | 分类号: | F16C33/74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晓松 |
| 地址: | 51070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油膜 轴承 缓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现代大型板型材轧机油膜轴承密封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油膜轴承用缓冲环。
背景技术
油膜轴承用缓冲环作为现代大型板型材轧机油膜轴承密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件之一,它与DF/SF密封、密封挡板等部件匹配成一完整的DF/SF密封系统。当所有部件安装就绪后,DF密封通过锥套和油膜轴承用缓冲环的共同夹持撑紧,将DF密封紧紧贴附在轧辊辊颈上,从而实现有效密封,此时油膜轴承用缓冲环对DF密封(多肢密封)起支撑定位、防止滑移的作用;同时油膜轴承用缓冲环起迷宫密封的作用,能有效地将水、轧制液、氧化铁皮与粉尘等阻止在密封挡板的封水侧,防止了密封系统被破坏,从而保护整个轴承的正常运行。因此,油膜轴承用缓冲环作为构成油膜轴承密封系统的主要部件之一,在使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油膜轴承用缓冲环要求能在如下两个条件之任一使用,并达到一定的使用寿命:
①热轧工况:介质:油膜轴承油、水及氧化铁皮;转速:≤25m/s;温度:≤100℃;
②冷轧工况:介质:油膜轴承油、水-乙二醇(轧制液);转速:≤25m/s;温度:≤60℃;
同时油膜轴承用缓冲环应能对DF密封起支撑定位的作用,能在该工况条件下连续工作,且性能稳定,效果良好,使用寿命≥1.5年。
油膜轴承用缓冲环属于规格较大型、折弯次数较多、壁厚较薄(3~5mm)型制品,在使用过程又得满足耐磨、耐冲击、不易变形的要求,这样给选材和制作工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现有技术采用如表1所示的材料与制作工艺:
表1: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性能好、成本低、制作工艺简单的油膜轴承用缓冲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本油膜轴承用缓冲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挡水环、连接环、固定环和顶紧环,所述油膜轴承用缓冲环的材料为热固性树脂玻璃纤维预浸料。
所述油膜轴承用缓冲环的材料优选为D241F级环氧树脂玻璃纤维预浸料。
上述的油膜轴承用缓冲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原材料准备,模具设计和加工;
b、原材料裁制成扇形片,模具预热;
c、扇形片有规律地层叠放于预热好的模具型腔中;
d、调整好平板硫化机的温度、时间和压力,对扇形片进行固化;
e、脱模取坯件;
f、机加工。
所述步骤a中,模具的加工包括:对模具型腔进行打磨抛光,使模具型腔的表面光洁度达到Ra=0.4~0.8。
所述步骤b中,通过支架把原材料卷筒支撑到与工作台面等高,把原材料卷筒平展在工作台面上,然后把金属扇形片模板压在原材料上,用割刀沿着金属扇形片模板的两弧边沿弧线切割,就裁制得到扇形片,扇形片的长约800~1000mm,内径为油膜轴承用缓冲环的最小内径;模具预热包括:空模加热模具40~60分钟,通过点触式温度测量仪测量模具的温度,把模具加热到温度100℃~120℃,从平板硫化机上把模具拉出来,拭擦干净每片模具、模具型腔面和操作工具上的油污和杂质,然后在模具的配合面、模具型腔面及上下模有相互接触的平面处均匀喷涂911油性脱模剂。
所述步骤c中,将扇形片称重,放入模具型腔时采用一次叠放5片,每一片的厚度为0.14mm~0.3mm,在模具型腔中依次搭接,放够一整圈,重复5~8次操作完成加料;通过已预热好的模具温度,将扇形片初步软化,彼此粘附,并尽量紧贴模具型腔,合模。
所述步骤d中,包括:
d1、把装好扇形片的模具拉入平板硫化机内,平板硫化机的表温始终设定为160℃~180℃,不加压或加以0~0.3MPa的压力,加热8~10分钟;
d2、连续冲模5次,每次冲模压力从0上升到3MPa,之后在3MPa压力下保压固化5分钟;
d3、连续冲模2次,每次冲模压力从0上升到5MPa,之后在5MPa压力下保压固化3分钟;
d4、冲模1次,冲模压力从0上升到8MPa,之后在8MPa压力下保压固化1分钟;
d5、油膜轴承用缓冲环直径<1.5m,则加至12MPa压力,固化60分钟;油膜轴承用缓冲环直径≥1.5m,则加至15MPa压力,固化90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未经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43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孔位重型车通用离合器盖总成
- 下一篇:一种防盗螺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