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家用空调全热回收热水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204040.8 | 申请日: | 2008-1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68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 发明(设计)人: | 邓惠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惠文 |
| 主分类号: | F24F12/00 | 分类号: | F24F12/00 |
| 代理公司: | 珠海智专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曾剑 |
| 地址: | 519070广东省珠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家用空调 回收 热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暖通空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用空调余热对水进行加热的热水器。
背景技术
随着国际能源的日益紧张,地球温室效应不断恶化,国家提出节能降耗的更深要求,国人节能意识也在进一步加强。能源综合利用的产品开发工作刻不容缓。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空调已经基本进入到每个家庭,如果将空调制冷时所产生的废热用来加热人居生活用水,既可免除用热水对燃气等能源的消耗,对改善地球温室效应也具有一定的贡献。
空调余热利用技术剖析:在空调制冷系统中,当压缩机将经过位于室内机内的蒸发器蒸发成气态的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并送到位于室外机内的冷凝器散热后,气态制冷剂变成常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这部分热量由风机吹出散失到空气中,对环境是一种污染,也是一种能源浪费。
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和空调余热利用热水装置,传统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只能是单一专用做热水器,需投资一台空气源热泵机组;而传统的空调余热利用热水器是在储水保温箱内设置单一的沉浸式热交换器,从压缩机出来的制冷剂温度大约为60-70℃,当储水保温箱内的水温达到50℃以上时,交换器效率很差,当储水保温箱排放热水时,又重新注入15-25℃的自来水时,储水保温箱内的水温降低,当水温低于45℃时,不适宜用作洗澡用水,所以这种空调余热利用热水器的回收热量利用率相当低,经过检测计算,能回收用于加热水的热量不足20%,其余80%的热量仍被排放到大气中造成能源浪费污染。普通空调室外释放出来的废热虽然多,但温度相当低,是种低位能量,特别家用空调压缩机排气温度为60-70℃,而生活用热水温度需要55℃左右,只有5-15℃的温差可利用,因此利用率并不高。市面上还有一种采用循环水泵推动逆流套管循环热交换器,初始换热效率高,当储水保温箱的水温接近55℃时,换热效果还是不理想,热水另外还需要一台循环水泵,增加了耗能,也增加了故障的机会;此外,市面上还有另一种方法是将压缩机排气温度压力升高来提高热回收量,但由于提高了冷凝温度,使得制冷机冷效比被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家用空调全热回收热水器,可利用目前普通家庭中现有的家用分体空调机进行加装改造,该热水器可以在空调机制冷时,对室外机排放的低位热能全部吸收用于加热生活用水,并且当储水保温箱放热水和重新注入自来水时不会明显降低热水出口的出水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家用空调全热回收热水器,其储水保温箱可大流量放热水而无须另外配置水泵。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家用空调全热回收热水器,在冬天不使用冷气时,同样能使用本热水器加热生活用水。
为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家用空调全热回收热水器,改装在普通家用分体空调室外机上,组成空调室内机、室外机、热水器三位一体制冷、制热水系统。该热水器包括具有自来水入口和热水出口的储水保温箱,该储水保温箱内设置有连接于家用空调系统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由第一级换热器和第二级换热器连接而成,其中第一级换热器为连通至家用空调系统压缩机输出端的沉浸式换热器,第二级换热器为套管式逆流换热器,该套管式逆流换热器包括内管和外套管,内管入口与所述沉浸式换热器相连通,内管出口与家用空调系统冷凝器的输入端相连通,外套管环隙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自来水入口,另一端设置有温控流量调节水阀。
注水路径为:自来水入水口、第二级套管式逆流换热器、温控流量调节水阀、储水保温箱(沉浸式换热器)、热水出口;制冷剂路径为:接空调室外压缩机出口铜管、第一级沉浸式换热器、第二级套管式逆流换热器的内管、接空调室外冷凝器入口铜管。制冷放热与水吸热形成逆向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惠文,未经邓惠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40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