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概念高速汽车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03868.1 | 申请日: | 2008-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951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韩秀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秀山 |
主分类号: | B62D35/00 | 分类号: | B62D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4000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概念 高速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领域,尤其是一种高速汽车。
背景技术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汽车设计师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汽车的机械工程学的发展和革新上。到了20世纪前半期,汽车的基本构造已经全部发明出来后,汽车设计者们开始着手从汽车外部造型上进行改进,并相继引入了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人体工程学以及工业造型设计(工业美学)等概念,力求让汽车能够从外形上满足各种年龄、各种阶层,甚至各种文化背景的人的不同需求,使汽车成为真正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最佳表现形象,最终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但是现在普通的汽车(如图1所示)在运动过程中,尤其是在运动速度超过120码以上高速运动中,由于其车头前端1及车身2的弧度较大,车头为单流线,即车头上方为流线,下方为水平直线,所以在行驶中,车头将空气剪成沿车头向上的部分(如图2所示),使得空气相对汽车的流速Vs>Vx,其中Vs为汽车上方的空气相对汽车的流速,Vx为汽车下方的空气相对汽车的流速,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在相同时间内,流体通过不同路程的速度不相同,所以就会产生大小不等的压强,速度越大,压强越小,速度越小,压强越大,所以汽车受到的来自上方的压强小于汽车受到的来自下方的压强,根据压力=压强×面积,那么汽车受到的来自上方压力小于汽车受到的来自下方的压力,根据压力差可知,产生一个向上的力,汽车会有漂浮的感觉,所以汽车方向就不稳了。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高速行驶中不会产生漂浮感的新概念高速汽车。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新概念高速汽车,包括车头、车身、车尾,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头为楔形,所述车头上方和车头下方均呈流线型。
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方案,所述车头前端的水平中心线到车身顶部的垂直距离小于到车身底部的垂直距离,所述车身后部为平直状。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概念高速汽车在高速行驶中,将遇到的空气沿车身分为上下两部分,使得空气相对汽车的流速Vs<Vx,其中Vs为汽车上方的空气相对汽车的流速,Vx为汽车下方的空气相对汽车的流速,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汽车受到的来自上方的压强大于来自下方的压强,根据压力=压强×面积,那么汽车受到的来自上方的压力大于汽车受到的来自下方的压力,那么根据压力差可知,产生一个向下的力,为抓地力,这样汽车就可更稳,没有漂浮的感觉。因此,因汽车自重可以大幅度减轻,所以汽车在刹车时惯性较小,刹车距离变短,同时因为汽车减轻了自重,效率会更高。由于新概念高速汽车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在行驶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小,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汽车运动过程中受力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新概念高速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概念高速汽车运动过程中受力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新概念高速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新概念高速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新概念高速汽车,包括车头1、车身2、车尾3,汽车车头1为楔形,所述车头上方和车头下方均呈流线型,车身2整体向斜下方倾斜,车身后部为平直状,所述车头1前端的水平中心线到车身2顶部的垂直距离小于到车身2底部的垂直距离。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概念高速汽车在高速行驶中,由于车头为双流线型,所以车头将遇到的空气沿车身分为上下两部分,使得空气相对汽车的流速Vs<Vx,其中Vs为汽车上方的空气相对汽车的流速,Vx为汽车下方的空气相对汽车的流速,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汽车受到的来自上方的压强大于来自下方的压强,根据压力=压强×面积,那么汽车受到的来自上方的压力大于汽车受到的来自下方的压力,那么根据压力差可知,产生一个向下的力,为抓地力,这样汽车就可更稳,没有漂浮的感觉。而且,由于产生一个向下的抓地力,汽车在刹车时摩擦力较大,刹车距离缩短。由于新概念汽车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在行驶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小,大幅度减轻自重,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秀山,未经韩秀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38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