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汞碱性扣式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03016.2 | 申请日: | 200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321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许志建;周华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南海新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6/00 | 分类号: | H01M6/00;H01M2/02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南海智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国杰 |
地址: | 528244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碱性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无汞碱性锌/锰扣式电池、无汞碱性锌/银扣式电池。
背景技术:
无汞碱锰扣式电池属不可充性一次电池,属于清洁性不可再生能源。电池制造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但一直以来,由于碱锰扣式电池的特殊性,必须采用剧毒物质汞作为负极缓蚀的重要原料,可有效的防止电池气涨,漏液等问题。因汞会严重影响动物的神经系统,其毒性极大,进入人体后,可破坏细胞的基本功能和代谢,破坏肝脏细胞的解毒功能,抑制营养物质进入细胞,并引起离子渗出细胞膜,导致细胞坏死,肾功能衰竭;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汞环境中,可以严重影响人的大脑,肾脏和生长中的胎儿等危害。
目前,各国均对电池中的汞含量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如美国1996年颁布的联邦法律《含汞电池和可充电池管理办法》,欧盟的98/101/EC指令(电池指令)和2003年2月13日通过的《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即RoHS指令),以及1997年12月原中国轻工总会等9部委发出《关于限制电池产品中汞含量的规定》的联合通知等,都提出了对电池中汞含量不大于电池总重量0.0001%的要求。
由于扣式电池结构的特殊性,如锌负极缓蚀面积大,无空气室,无防爆孔等,其无汞化一直是全球电池行业的一大难题,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绝大多数(95%以上)的扣式碱锰、氧化银等电池中均含有较高量的汞,由于某些应用领域目前尚无取代品。因而,控制碱锰扣式电池中的汞含量,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电池行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实现扣式电池无汞化既是扣式电池技术进步的要求,也是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本公司通过多年的努力,研发出了无汞碱锰扣式电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无毒、防电池鼓底气涨和泄漏、成本低、成品率高的无汞碱性扣式电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无汞碱性扣式电池,包括有负极盖、负极锌粉、密封圈、正极片和正极壳,负极盖的基片一面电镀有镍层,另一面由内向外依次镀镍层、铜层、锡合金或铟合金层。
所述的密封圈的本体底部的末端向上延伸形成凸环,该凸环的内侧壁与密封圈本体的内侧壁及内底壁形成凹槽,凹槽与负极盖底部相吻合。
所述基片为铁片或不锈钢片中的一种。
负极锌粉中包括有氧化铟和氢氧化铟。
所述正极片为锰片、氧化银片或氧化银锰片中的一种。
所述正极壳采用铁片作基片,且双面镀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无汞扣式电池,其负极盖采取在卷状铁片或不锈钢片表面上镀镍,再在其中一个表面镀铜,并在铜面镀锡合金或铟合金,最后冲压成型,可确保镀层厚度均匀稳定和防止化学材料污染;在负极锌粉中加入氧化铟或氢氧化铟代替传统扣式电池负极锌粉中的汞,可实现扣式电池的无汞化;采用的密封圈结构,可隔断锌粉与冲压所破坏镀层的接触,防止鼓底气涨和泄漏的发生;采取密封圈过隧道的方式进行套盖,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池泄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无汞扣式电池已经实现无汞化,生产成本低,防漏效果好,不良率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无汞扣式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负极盖的镀层结构示意图。
图3为密封圈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无汞扣式电池包括有负极盖1、负极锌粉2、密封圈3、正极片5和正极壳6,负极盖的基片8一面电镀有镍层7,另一面由内向外依次镀镍层9、铜层10、锡合金或铟合金层11。所述的密封圈的本体底部31的末端向上延伸形成凸环36,该凸环的内侧壁32与密封圈本体的内侧壁34及内底壁35形成凹槽37,凹槽7与负极盖底部相吻合。上述负极盖的基片8可选用铁片或不锈钢片中的一种;负极锌粉2中包括有氧化铟和氢氧化铟;正极片5选用锰片、氧化银片或氧化银锰片中的一种;正极壳6采用铁片作基片,且双面镀镍。
在本实用新型中负极盖的结构及材料的是无汞扣式电池性能好坏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很多厂家基本上采取将金属片制成负极盖,在其表面电镀镍或铜,然后,再镀上一层金属铟或锡,由于铟及锡的露空不稳定性,一般在生产电池前或后,需采用化学方法将外表面的铟合金或锡合金层洗除;制作工艺复杂,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容易腐蚀盖内表面,造成电池鼓底气涨。而本实施例采取将卷状的金属钢带,连续性电镀,先在其表面镀镍,再在其中一面镀铜,最后在镀铜表面镀锡合金或铟合金,并将镀合金的一面作为与电池负极锌粉接触的一面冲压成负极盖。可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防止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南海新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南海新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30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