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戒烟用具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201022.4 | 申请日: | 2008-09-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837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 发明(设计)人: | 林克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克毅 |
| 主分类号: | A24F47/00 | 分类号: | A24F47/00;A61M31/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致信伟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少君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戒烟 用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特可改变烟嗜者之吸烟习惯,并具环保、卫生效果的戒烟用具。
背景技术
二十世纪以前,烟草大部分以咀嚼、嗅闻(snuff)、烟斗以及雪茄的方式被使用。十九世纪末期,由于制造香烟的机器被发明,纸烟成为烟草使用的主要型式。因其简单、携带方便、体积小又便宜,于是在商人的宣传运作下,吸烟成为高尚的行为,世人仿而效之,逐渐成为现代的慢性毒瘾。香烟之所以会上瘾主要是内含尼古丁成份,吸烟的成瘾性如同海洛因和古柯碱,而每支香烟经过燃烧可产生4000余种化合物,其中部分散播于空气中,部分被吸入肺部组织,就会受到破坏,除尼古丁外,尚有焦油、一氧化碳等数十种害物质。
故政府与公益团体皆不断提倡戒烟的好处,并提供相关咨询及药物或物理治疗,但究其成效不佳的主因,在于花时间又难以立即获得成果,因为未能对患烟瘾的人矫正其吸烟手势及口腔动作所致;若单只凭药物或物理治疗,是尚必需配合个人的意志力才能竟全功,这对欲戒烟者是一大挑战,也是不易之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戒烟用具,可保持戒烟者手势及口腔习惯,配合香料以使达到逐渐远离抽烟需要,及逐渐放弃习惯的手势。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目的:除具有环保效果外,亦顾及到使用者的卫生保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为:一种戒烟用具,其特征包括:一中介体,外卷以吸水黏纸,两端连设有第一连件、第二连件;一第一连件,设有一框孔而有内螺纹,于内框中向外延伸有一杆体,于杆体一端设有沾黏头;一容器,可供沾黏头入位,而其一端设有可与第一连件之内螺纹结合的外螺纹;一第二连件,具一内框;一口含器,内具一贯穿之吸管,一端为嘴含部而可套于第二连件内框固定,另端为入位部,于入位部上设有一数个与吸管相通之孔位;一可套于入位部之套筒,其上设有一气孔;使用时,撕一段吸水黏纸贴覆于入位部而盖住孔位,以沾料头将容器内之香料沾于黏纸上后,盖上套筒,将嘴含器含入嘴中而可拟似抽烟之动作。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有一口含器,可提供使用者吸烟手势及口腔吸食之习惯,而能放弃抽烟之需要,进而达环保要求。还于口含器上设有具一气孔之套筒,使提供口含器的换气需要及阻隔外界,而保证黏纸不受污染,以获保健之另一项效能。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立体分解图实施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平面剖示实施例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第一连件 11……内框 12……内螺纹
13……垫圈 14……螺杆 15……杆体
16……沾料头 20……第二连件 21……内框
22……螺杆 30……中介体 31……第一框孔
32……第二框孔 33……垫圈 34……垫圈
35……吸水黏纸 36、37……螺孔 40……容器
41……外螺纹 50……口含器 51……嘴含部
52……入味部 53……孔位 54……吸管
55……止挡部 56……套筒 57……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介绍和说明。
本实用新型「戒烟用具」之结构,请同时参照第一及第二图所示之实施例,基本系由一中介体30为主,其卷覆有吸水黏纸35,两端分别设有两框孔31、32,而可连结第一连件10及第二连件20,于第一连件10由内框11向前延伸有一杆体15,杆体15前端为一由可吸液体材质,如海棉、绵布等所制成之沾料头16,于第一连件10另与一可盛有预定香料之容器40连结,可使沾料头16进入容器40内沾取香料。
其中,第一连件10与容器40连结之方式,系以可自由取出沾料头16运用为目的,故其可运内外螺纹41、12配合止漏垫圈13之结构组合,亦可以其它结合方式为之,应是不限定于如图以螺合结构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克毅,未经林克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10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