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移动网络的非接触式支付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00897.2 | 申请日: | 2008-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40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发明(设计)人: | 徐龙;刘尧根;王志忠;孙剑骏;林二维;贾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F19/00 | 分类号: | G07F1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10100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移动 网络 接触 支付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移动通过技术、电子支付技术、非接触感应技术的交叉,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移动网络的非接触式支付系统。
技术背景
目前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电子支付系统已经开始推广,各种电子支付方式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但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人们随身配备的电子设备也越来越多,从而,过多的电子设备也势必给人们带来反面的影响,如携带不便,密码难记,容易丢失等。
而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已经非常普及,移动通信设备,特别是手机的普及率就更高,逐渐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所以,如果能融合移动通信设备和电子支付技术于一体,将无疑在极大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可以有效避免上述负面影响。
而通过非接触感应识别技术,则是目前可将电子支付和移动通信技术融合的有效技术手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移动网络的非接触式支付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移动网络的非接触式支付系统,包括非接触式应用系统、账户运营平台、消费机具、非接触感应终端,所述非接触式应用系统分别与账户运营平台、消费机具连接,所述消费机具与非接触感应终端连接,所述非接触感应终端通过移动网络与账户运营平台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账户运营平台由客户账户平台、客户积分平台、钱包管理平台、非接触管理平台组成,所述非接触管理平台分别与客户账户平台、客户积分平台、钱包管理平台连接,且还通过移动网络与非接触感应终端连接,所述钱包管理平台与非接触式应用系统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充值机具,所述充值机具分别与非接触式应用系统和非接触感应终端连接。
所述非接触感应终端采用射频识别频率为13.56M或2.4G的射频识别感应设备。特别是采用双界面SIM卡终端。
本实用新型通过非接触感应技术将移动通信技术和电子支付技术融合在一起,非接触应用系统可采用各种实行电子支付的业务,如公交系统、一卡通、超市、门禁等等,本实用新型采用非接触感应终端作为电子支付凭证,使得用户不用携带过多的电子支付设备,也不用牢记过多的支付密码,只需要携带如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则可,而且,由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安全可靠,也保证了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支付的安全性以及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如附图1所示,为一种基于移动网络的非接触式支付系统,包括非接触式应用系统1、账户运营平台2、消费机具3、非接触感应终端5,所述非接触式应用系统1分别与账户运营平台2、消费机具3连接,所述消费机具3与非接触感应终端5连接,所述非接触感应终端5通过移动网络6与账户运营平台2连接。
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例,采用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如附图2所示,包括非接触式应用系统1、账户运营平台2、消费机具3、充值机具4、非接触感应终端5,所述非接触式应用系统1分别与账户运营平台2、消费机具3、充值机具4连接,所述消费机具3和充值机具4与非接触感应终端5连接,所述非接触感应终端5通过移动网络6与账户运营平台2连接。
所述账户运营平台2由客户账户平台21、客户积分平台22、钱包管理平台23、非接触管理平台24组成,所述非接触管理平台24分别与客户账户平台21、客户积分平台22、钱包管理平台23连接,且还通过移动网络6与非接触感应终端5连接,所述钱包管理平台23与非接触式应用系统1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非接触感应终端可采用手机等,使得手机除了其自身具有的通讯功能之外,还可以充当电子支付凭证,通过空中充值,增加账户金额,通过非接触感应识别技术,在商家提供的各种业务应用平台上进行消费,而消费金额的扣取可直接通过手机账户扣除,方便简单,且安全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08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摘挂式带脱离器避雷器
- 下一篇:一种低辐射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