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节能锅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00540.4 | 申请日: | 2008-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29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建洲 |
主分类号: | A47J27/02 | 分类号: | A47J27/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彦孚;余志军 |
地址: | 523000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 ||
技术领域
一种节能锅
背景技术
千百年来,自从人类学会使用或,锅就伴随着人类生活至今。锅作为人类做饭用具,几千年来只是在材质,形状上变化着。如今全球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在快速消耗着全球有限的的各种能源。全球人类一日三餐,做饭也消耗着全球很大一部分能源,如:煤气,石油气,天然气等。在全球有限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人类在不断的开发新能源,同时也在开发各种节能装置,以节省日益枯竭的能源,供人类更好的发展。全球人类一日三餐,做饭也消耗着全球很大一部分能源,如:煤气,石油气,天然气等,而目前普遍使用的锅热能利用率低,热效率不高,煮饭时间长,热能利用低,现在普遍使用的锅具,它们的底部很多都是平滑光亮的,使锅的接受热能量表面积很小,并且锅底会把大部分的热能量反射掉,降低了锅的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通过弧形锅底外底部设有带有通火孔的圆聚热片和向四周延伸的呈放射状的条形聚热片的设计提供一种受热表面积大、热能利用率高,节约能源效果好的节能锅。
一种节能锅,包括锅底为弧形的锅体和把手,锅底外底部中心部位垂直设有带通火孔的多环同心圆聚热片,最外一环同心圆聚热片外接放射状的条形聚热片,条形聚热片向四周延伸至弧形锅底与立式锅边处,相邻两条形长聚热片间夹有一短聚热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每隔一长聚热片垂直于圆聚热片处均开有通火孔。
进一步的,圆聚热片上固定有互成角度的支撑聚热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在长短条形聚热片的尾端上部固定有一聚热圈。
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火苗直接对底部进行加热,火焰通过弧形锅底外壁的圆聚热片的通火孔向四周散发,一部分火焰沿长短条形聚热片之间的通道继续燃烧由锅底和聚热片吸收热量,另一部分未被利用的火焰热量被圆聚热片和长短条形聚热片所吸收,圆聚热片和长短条形聚热片把热量传递给锅体,这样增大了火焰在锅底的吸热面积,减少热量的流失,提供热利用率,不会有大量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锅体底部外底部和聚热片的表面均制成粗糙面,减少火焰反射,同等加大受热面积。采用此种方式的节能锅,可节能在35%-40%。
本实用新型圆聚热片的设计不但增加放锅时的稳定性,而且燃烧时不仅没有破坏火焰燃烧规律,还可以使得火焰同时与圆聚热片两面相接触;聚热圈的设计即增加圆聚热片的稳定性和锅底的吸热面积,还减少火焰在锅上方向外辐射,以免做饭时感觉烤人和手拿部位太热烤手。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稳定性和安全性好,受热表面积大,热能利用率高,节约能源效果好,广泛用于家庭、工厂、宾馆等场所,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锅体底部的结构示意图,也是本实用新型的摘要附图;
附图2为附图1的A-A剖视图;
附图3为附图2的I部放大图;
图中各标号分别是:1、锅体,2、把手,3,圆聚热片,4、长条形聚热片,5、短条形聚热片,6、通风孔,7、支撑聚热片,8、聚热圈。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给出一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以一直径32cm深8cm的外表面粗糙的锅为例,锅底外底部垂直设有8个高1.1cm直径分别为3cm、4cm、5cm、6cm、7cm、8cm、9cm、10cm圆聚热片3,最外一环聚热片外接32个高1.1cm长13cm长条形聚热片4,每两长条形聚热片夹有一高1.1cm长12.5cm短条形聚热片5,最内一环的圆聚热片直径3cm高1.1cm开有4个宽1.17cm高0.5cm的通风孔,紧接着的两个圆聚热片各开有8个宽0.98cm高0.5cm的通风孔,最外的5环圆聚热片各开有16个宽0.8cm高0.5cm的通风孔,且8个圆聚热片3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圆聚热片3上固定有三个互成60度的支撑聚热片7,在长短条形聚热片(4、5)的尾端上部有一宽1cm厚度为0.1cm的聚热圈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建洲,未经张建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05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