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用途灾难藏身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200473.6 | 申请日: | 2008-09-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537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 发明(设计)人: | 邓海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海山 | 
| 主分类号: | A62B99/00 | 分类号: | A62B99/00;A47B97/00;A47C31/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端仪 | 
| 地址: | 510220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用途 灾难 藏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灾难来临时可供人们藏身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的家具均为立方形状,例如桌子、柜子、床等,当发生灾难时(例如地震、飓风等),为避免因晃动、震动而跌落的物件、墙体砸伤,人们通常躲于桌子、床底下暂避。但根据美国国际搜救队的统计证明,躲在桌子底下,床铺底下的伤亡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八!其原因是现有结构的桌子、床等家具的承重能力有限,一旦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就会将桌床等家具压毁,人如果躲在其中,后果不堪设想。
正确的求生位置是尽量选择可能形成三角形空间的地方,例如是以比桌、床高度更低的姿势,躲在桌子床铺的旁边。当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家具可以先承受倒塌物品的力量,让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间。但是,由于此时人上方毫无遮挡,因此被砸伤的几率也非常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用途灾难藏身装置,其在平时作为日常家具等使用,而在地震发生时可迅速形成一坚固、牢靠的藏身空间,大大提高地震中人们的生存机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用途灾害藏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顺序连接的可闭合构成呈三角形截面容纳空间的基座、防护面、可旋转的活动平面,该活动平面与防护面之间设有可固定其打开角度的定位机构。
所述的基座和防护面固接成角形结构,其角度范围在30°~90°。
所述的活动平面轴接于防护面上端并可绕轴旋转,在打开状态时,活动平面通过定位机构固定于水平位置。
所述的定位机构包括:设于活动平面下方的可随其转动的锁定杆;设于防护面侧边的可阻止锁定杆转动从而固定活动平面的锁定卡块;以及可拉动锁定杆进出锁定卡块下方的锁定杆拉杆。
所述的基座与活动平面之间设有可在关闭状态将两者固接的底部锁合机构。
所述的底部锁合机构包括:设于基座的凹部;设于活动平面底部的锁定转盘;与锁定转盘铰接的随锁定转盘转动而进出上述凹部的可伸缩杆组件。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平日正常状态下可将活动平面打开适当角度作为普通家具使用,当灾难发生的非正常状态下,可迅速形成一个结构最稳固的三角形空间供人们暂时藏身,该三角形空间的斜面的承重能力、耐冲击能力均大大优于现有家具的水平承重面,因此可大幅提高在灾难中人们的生存机会。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桌子、椅子、床、柜子等家具中。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3和图4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闭合状态下的底部锁合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多用途地震藏身装置,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特定例子。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以桌子为例子对实用新型进行阐述。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桌子至少包括顺序连接的基座1、防护面2以及活动平面3,活动平面3可旋转地打开或关闭,闭合时与基座1、防护面2构成呈三角形截面的容纳空间,打开时则由定位机构4将其固定在一个适于日常使用的角度。
在本例子中,装置同一侧的基座1与防护面2侧边是由一个一体制成的侧三角支架8构成,该侧三角支架8令基座1和防护面2连接成角形(∠形)结构,较好的,其角度在30°~90°之间,活动平面3闭合时与基座1、防护面2构成的容纳空间的截面越接近等边三角形则结构越稳定。另外,基座1与防护面2之间也可通过常规的紧固元件进行固定连接成角形(∠形)结构。其两者的连接固定方式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而设计,在此不作限定。或者,基座1与防护面2也可一体制成角形的结构。
基座1由侧三角支架8的底边构成。较好的,基座1还可包括有设于两个侧三角支架8的底边之间的承托底面,这样的结构可以保证容纳空间更为封闭,在灾难中即使遇到本层楼层坍塌的情况,藏身其中的人也仍能被保护在装置内而不至从装置底部脱离出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海山,未经邓海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04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