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软起动器进线母排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99549.8 | 申请日: | 2008-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562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 发明(设计)人: | 束龙胜;秦小洲;徐怀宾;沈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鑫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P1/02 | 分类号: | H02P1/02;H02P1/28 |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蒋光恩 |
| 地址: | 241008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起动器 进线母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涉及一种软起动器进线母排。
背景技术
软起动器是一种新颖电机控制装置,采用三相反并联晶闸管作为调压器,将其接入电源和电动机定子之间,完成对电机的控制。晶闸管作为软起动器的主要部件之一,其主进线和触发控制线均为上进线。进线排作为软起动器的主要部件之一。如图2所示,原设计的进线排为直排,为躲开触发控制线,须在母排中间开一方孔,因为开了孔,导致母排载流截面减小,从而载流量将低,为保证母排能满足载流量的要求,不得不加宽母排的宽度,为适应软起动器进线孔的要求,又不得不把较宽的部分用铣床铣掉。该工艺浪费了铜材,为铣掉多余部分,又必须采用铣床加工工序,费时又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软起动器进线母排,可有效的避免软起动器进线母排与晶闸管的引线发生干涉,从而达到既节省铜排的用量又减少加工工序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软起动器进线母排,所述的进线母排位于晶闸管主进线和触发控制线处设有“U”形凹槽,所述凹槽的一侧边与进线母排的一端的夹角为直角;凹槽的另一侧边与进线母排的另一端夹角为钝角。
一种软起动器进线母排,其中,所述的“U”形凹槽位于与进线母排的一端的夹角为直角处的高度大于与进线母排的另一端夹角为钝角的高度。
一种软起动器进线母排,由于采用上述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直排改进为进线母排位于晶闸管主进线和触发控制线处设有“U”形凹槽的弯排,一方面可以躲开晶闸管触发控制线的引出,另一方面也不需要在中间开孔,保证母排的载流量保持不变。这样改进后的铜排加工工艺工序简单,节省铜排,便于制作,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软起动器进线母排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b是图1所示进线母排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电机软起动器进线母排结构示意图;
在图1a、图1b中,1、进线母排;2、“U”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a、图1b所示,一种软起动器进线母排,所述的进线母排1位于晶闸管主进线和触发控制线处设有“U”形凹槽2,所述凹槽2的一侧边与进线母排1的一端的夹角为直角;凹槽2的另一侧边与进线母排1的另一端夹角为钝角。
所述的“U”形凹槽2位于与进线母排1的一端的夹角为直角处的高度大于与进线母排1的另一端夹角为钝角高度。把进线母排改进为弯排,一方面可以躲开晶闸管触发控制线的引出,另一方面也不需要在中间开孔,保证母排的载流量保持不变。并减少了铜排的用量,简化了加工工序。与现有方案相比,大大减少了铜排的用量,由铣床加工改为折弯加工,简化了加工工序,节省了人力物力。改进后的铜排工艺结构简单,便于制作,安装方便。
以ACS1/45~90kW电机软起动器的进线母排为例;
改进前后的铜排用量对比如下:
改进前:50×5×303×8.9=674.2g
改进后:20×5×(64.25+28+40+44.72+158.5)×8.9=298.6g
每根铜排可节省674.2-298.6=375.6g
即,减少铜排55.7%。每台软起动器需3根进线排,可节省1公斤以上的铜排用量。改进后的进线铜排,只需要在折弯机上折弯,而省去了铣床加工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鑫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鑫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995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蓖条压块销孔用密封装置
- 下一篇:一种漆包线涂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