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泵热水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88326.1 | 申请日: | 2008-09-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10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 发明(设计)人: | 迟永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迟永江 |
| 主分类号: | F24H4/04 | 分类号: | F24H4/04;F25B30/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4000山东省烟台市芝罘***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水器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泵热水器,属于热泵热水器结构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目前,热泵技术是当前最节能的制冷制热技术,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并大力推广,目前,该技术在欧美国家的使用率已达35%以上,其中瑞士水源热泵的普及率高达96%,我国已将该项技术定为重点推广的环保、节能新技术。
泵是一种吸收和排出流体的机械设备,如水泵、气泵、油泵等,如果把热量也看作为流体,则热泵的原理同水泵一样。水泵的作用是通过电机带动水泵将水从低水位抽吸到高水位,同样热泵也是通过电机带动热泵,把低温物质中的热量吸收排放传递给高温物质,水泵的抽水量与扬程有关,而热泵的制热量与高低温差有关,温差越小制热效果越好。
现有的热泵热水器加热方式可分为三种:循环加热式、直接加热式、即热式。
现有加热方式有:循环加热式、直接加热式。
(一)循环加热式
循环加热式是当前热泵市场中最通用的一种加热方式,其原理如图1。此系统有两套水循环系统:
1、由水泵②组成的水循环系统为用水房间供给热水。
2、由水泵①组成的水循环系统是将热水箱的热水与热泵之间形成循环,反复循环加热水箱中的热水。
这种加热方式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用铜材少,造价低,可制成整体式,安装简单,便于规模生产,便于运输、流通。
这种加热方式的缺点是:(1)需要两台水泵工作,运行费用很高。(2)制热系数较小,一般小于3.5。因循环加热,保温水箱中的水温T2/是均匀的,而热泵的加热温度T2>T2/,加热同样温度的热水就使T2-T1温差加大,制热系数降低,热泵的效率降低20%以上。(3)还存在供水质量不稳定的缺点。因为整个箱内的水温相同,当水量需求大时,整个水箱的水温将下降,需要电辅加热器工作,耗电增大,导致供水温度不稳定,客户投诉率增高。
(二)直接加热式,其原理如图2。
1、图中采用承压水箱直接利用自来水压力供水,水泵的功率很小,其作用使供水管路中的水保持水温,形成循环(有的情况也可省去此水泵)。供水的出水口在水箱的上部,回水口在水箱的中上部。冷水由自来水从箱体底部供给,由水的比重与水温的关系决定,水箱中的水上部始终为较高温度T2/,而水箱下部始终为较低温度。
2、热泵的冷凝器即加热管路放置在水箱内(由铜管盘制而成)直接加热热水,制热介质(即制冷剂)为上进下出,其加热温度是上部温度高,下面温度低,其平均温度T2低于出水温度T2/,这样使热泵的工作温差(T2-T1)减小,使热泵的效率增大。
3、这种加热方式的优点是:
(1)不用水泵、节能采用承压水箱可以不用水泵系统,同循环加热式相比,水泵的运行费用可省去或很少。
(2)制热系数较前一种大,制热系数全年平均约4-4.2左右。且供水水温稳定,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电辅加热器工作。
但这种热泵结构较复杂,用铜材料较多,不便于规模生产,需现场设计,现场加工,价格高。但比第一种高出的价格,可在两年内由节约的费用收回。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高效节能,制热系数高,运行成本低,可作成工厂化生产的整体式热泵热水器。
一种热泵热水器,特殊之处在于,包括承压保温水箱1,从自来水补水管8到承压保温水箱1之间的管路9内部设有与外部的热泵主机6和蒸发器7相连的套管式冷凝器5,套管式冷凝器5内部装有制冷剂13,套管式冷凝器5与管路9的外管之间形成加热水路,承压保温水箱1的高温补水进口12处设温度传感器11,温度传感器11与设在自来水补水管8的入口处的温控电动执行器10连通,由温控电动执行器10控制水路的通断。
上述承压保温水箱1底部还设有冷凝器2,冷凝器2与外部热泵主机3和蒸发器4相连构成加热回路,实现对水箱的辅助加热。
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热水器,结构简单,成本低,环保节能,同时可使热泵的工作温差更小,因此制热系数更大,可在4-5之间,节能更明显,热效率更高,而且运行起来安全可靠,可进行工厂化批量生产。
四、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迟永江,未经迟永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83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