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金属棒材自动淬火回火对焊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87194.0 | 申请日: | 2008-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381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04 |
发明(设计)人: | 姚圣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姚圣法 |
主分类号: | B23K11/02 | 分类号: | B23K11/02;B23K11/36;C21D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200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棒 自动 淬火 回火 对焊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焊接设备,特别是金属棒材自动淬火回火对焊机。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房屋、桥梁、铁路等大型建筑物和特种建筑绝大部份使用螺纹钢,使用时因长度不足采用现场焊接、对焊等工艺形式进行连接。国内外最先进的对焊机主要由机架、上下焊接夹具、活动电极、中间继电器、主接器、电流调节器、单相焊接变压器及电器配置组成,在焊接时,将需要焊接的两根棒材放入带有活动电极的两个焊接夹具上,夹紧棒材,先将电流调节器调节到适宜的焊接电流,接通活动电极,同时打开安装在活动焊接夹具上的顶压装置,使夹在活动电极的金属棒材端部在高温熔化时顶压粘接在一起,最后由空气冷却。建筑用螺纹钢本身原始强度仅400-500Mpa,在对焊焊接时,受焊接高温的影响导致焊接处退火,强度降低50%左右,存在整体强度低、抗震性能差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金属棒材自动淬火回火对焊机,替代现有的棒材对焊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由机座、机架和配电控制柜组成,机座上放置机架,配电控制柜单独放一边,通过线路与机座和机架相连。机架呈“L”形,下面为机架平台,后边为机架立壁,两者连为一体,下面的机架平台上面的两侧对称安装两个焊接夹具,其活动部份可向上打开,用以放进需要焊接的金属棒材,并将其夹紧;右边的焊接夹具的下面装有轨道,焊接夹具的外面装有顶压装置,两者连为一体,并共用同一轨道,焊接夹具可随顶压装置成横向向里移动,以便焊接时向里顶压,使熔化的棒端熔为一体;顶压装置的液压箱安装在下面的机座内,通过管道与顶压装置相连;相对于焊接夹具内侧位置的机架立壁上,安装两个上下活动轨道,轨道上安装两个机械手式自动活动电极;可上下活动,握住需要焊接的金属棒材,用以通电行成回路加热并在950-1350℃的高温时进行为时1-3秒的焊接,右边立壁上的上下活动轨道还连着一个横向轨道,工作时,右边的机械手活动电极抓住被焊接的棒材随顶压装置一起成横向向里移动,使加热熔化的金属棒材的端部熔为一体;在立壁上方安装自动红外测温仪,两个机械手式活动电极之间对着焊接处的地方安装自动红外测温仪的探头,用以测量焊接温度和热处理的温度,并及时将焊接和热处理的温度信号传递给PLC控制器,以进行焊接过热控温和控制自动淬火回火装置在焊接后700-1020℃余热时,对焊接处进行1-8秒钟的淬火回火冷却热处理;自动淬火回火装置由淬回火液箱、淬火回火泵、圆形开合式喷头和自动开合器组成,该喷头与自动开合器相连;机架平台和机座顶部的中间开有一长方形开口,在机座开口内向上对着焊接的部份,安装长漏斗形淬火液回流盘,盘内安装自动开合器和圆形自动开合式喷头,喷头头部呈两个半圆形圆筒,圆筒两端带有耐高温密封圈,两部份交接处带有密封条,筒内中空,内壁布满喷水孔,外壁设有进液口,通过管道与淬火回火泵相连接,淬火回火液箱与淬火回火泵安装在机座内,不工作时,两个半圆形开合式喷头张开,成一平面,处在焊接处下面;棒材焊接好后,两个机械手式活动电极向上移去,PLC控制器控制该喷头向上闭合,包住加热焊接的部份,接通淬火回火泵,立即进行1-8秒的喷射淬火液快速淬火回火,使焊接处保持原有强度的95%以上的强度,而不使淬火回火液喷到机架上;淬火回火处理好后,自动开合式喷头立即向下打开恢复原状,喷出的淬火回火液回流到长方漏斗形淬火回火液回流盘内,经管道回流到淬火回火液箱内;配电控制柜内安装电源变压器、电压稳压器、中间继电器、电流调节器、单相变压器,电流调节器、单项变压器与机械手式活动电极及PLC控制器相联,通过稳压器用以引进和输出电源,安装PLC控制器用来接收红外线测温仪传来的信号并输出电源控制信号,对焊接加热、过热进行控制,并控制自动淬火回火装置在最佳淬火温度时,进行快速淬火回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姚圣法,未经姚圣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71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