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测温粘度测试仪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87163.5 | 申请日: | 2008-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38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韩凤光;韩宏松;吴长生;袁军;杨正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1/14 | 分类号: | G01N11/1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朝旭 |
地址: | 210039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测温 粘度 测试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粘度测试仪,特别涉及一种自动测温粘度测试仪,属于检测试验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炉渣粘度测试仪是为高炉副产品炉渣检测其粘度的一种检测仪器,其主要作用是检测高炉的副产品炉渣的粘度,防止高炉炉渣粘度过大影响高炉的正常生产。
炉渣粘度测试仪的工作原理是先以一种已知粘度值的试验标准物质(蓖麻油)作为测量标准物质计算出仪器常数,再对所需检测的流体进行扭角变化量检测,最后以仪器常数值和扭角变化量的积作为粘度值。标准物质蓖麻油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的粘度值。因此,在试验之前必须对标准物质蓖麻油进行温度测量,而温度测量值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试验最终数据的准确性。
为了提高试验数据的可信度,必须保证标准物质蓖麻油温度测量的准确性。现有炉渣粘度测试仪广泛采用温度计人工直接测温,其直接测温虽有操作简单等优点,但是温度计直接测温具有温度反应慢、温度计的读数因人而异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可以反应速度快、测量精度高的自动测温粘度测试仪。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测温粘度测试仪包括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上端安置粘度扭角光电传感器,中部通过向两侧延伸的支撑臂分别支撑装有待测物质坩埚的加热炉和标准物质油杯;所述粘度扭角光电传感器活套支撑在升降机构的立柱上,下端装有粘度测头,所述标准物质油杯中安置温度传感器。
检测时,将各传感器的信号线接至检测电路,通过转位操作,使粘度扭角光电传感器下端的粘度测头先后进入标准物质油杯和待测物质坩埚内,即可迅速测得粘度测试仪的仪器常数,以及待测流体的扭角变化量,并且同时可以测得标准物质的温度作为补偿因素,通过简单的运算,准确测得待测液体的粘度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计算机系统,2—内置于计算机中的单片机检测电路,3—升降机构,4—温度传感器,5—标准物质油杯,6—炉体位置传感器,7—粘度扭角光电传感器,8—粘度测头,9—炉体,10—热电偶,11—控制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为一种应用于炉渣粘度测试、具有自动测温功能的粘度测试仪。其结构如图1所示,升降机构3的上部为立柱,立柱的顶端安置炉体位置传感器6,立柱上部通过可转位套筒活套安装粘度扭角光电传感器7,粘度扭角光电传感器7下端装有粘度测头8,立柱中部通过向两侧延伸的支撑臂分别支撑装有待测物质坩埚的加热炉9和标准物质油杯5;标准物质油杯5的底部中心中安置温度传感器。
各传感器分别通过信号引线外接安置在计算机系统1中的单片机检测电路2。其中,温度传感器4的信号引线沿油杯壁向外导出,以避免影响粘度测头8工作时碰触元件。测试之前,先将各部件安装好。当炉渣温度升至或者接近试验所需温度时,操作检测仪,使粘度测头8进入标准物质油杯5中的蓖麻油液中,记下蓖麻油的瞬时温度,测试软件将自动获取该值,完成油温的准确测量工作。
接着,测试软件将根据该数据算得系统的K值。K值计算方法如下:
粘度计算公式:η=k·Δθ——(1)
式中:η为标准油的粘度;k为仪器常数;Δθ为扭角变化量。
标准油不同温度的不同η已知,可查数据表获得,Δθ扭角变化量由测试仪系统测得,所以测试仪K值可通过下列式子(2)获得: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粘度测头8转位测得炉体内待测液体的扭角变化量,即可迅速准确得出其实际粘度。
本实施例避免了手工测温反应慢的问题,同时,避免了因操作者读数误差发生的结果失真等问题,操作简便、安全,并且还能够对标准油进行稳定测温。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71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