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86053.7 | 申请日: | 2008-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309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司明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24 | 分类号: | H01R13/24;H01R12/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其是指一种将芯片模块电性连接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端子。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器技术的发展,目前,市面上出现有针状栅格阵列(PGA)芯片模块,球状栅格阵列(BGA)芯片模块和平面栅格阵列(LGA)芯片模块。同时,用于连接这些芯片模块至印刷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端子与其中某一种类型的芯片模块对应。现有技术如美国专利US 6554634号,其所揭示的电连接器端子用于将针状栅格阵列模块连接至印刷电路板,该端子包括有用于与印刷电路板连接的基部及自基部向上延伸形成用于与所述针状栅格阵列模块内插脚相连接的一对接触臂,该对接触臂相对设置,且分别包括接触部及导引部,两导引部之间的距离大于两接触部之间的距离。
为了增加接触部的弹性变形能力,所述端子安装于连接器内后部分延伸出连接器的本体。所述插脚插入时,首先通过零插入方式插入至两导引部之间,再通过导引部的导引将插脚横向移动,使其挟持于两接触部之间。惟,所述端子延伸出连接器本体后,两接触臂之间形成一两端开放式空间,插脚在横向移动过程中,若移动距离稍大,则会使插脚自两接触部之间滑脱,导致插脚与导电端子的不良接触。
鉴于上述缺陷,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端子以解决以上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指一种可与芯片模块的插脚稳定接触的电连接器端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端子,用以与芯片模块内的插脚相接触,其包括连接部,自连接部一端延伸形成的固定脚,自连接部另一端竖直延伸形成的一对弹性臂,以及自两弹性臂分别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部分撕裂形成一定位部,该定位部自由端向第二接触部一侧延伸。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通过接触部上设置一定位部,芯片模块的插脚在向两接触部之间移动过程中,受到定位部的阻挡而不会发生过度位移的现象,确保了插脚与电连接器端子的稳定接触,且节约了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1用于将芯片模块(未图标)连接至印刷电路板(未图标),该端子1大致呈纵长形,为一金属片弯折而成,包括大致呈平板状的连接部10、自连接部10一端向下弯折形成的固定脚13、自连接部10另一端竖直向上延伸形成的相互间隔设置的两弹性臂11、12,以及两自弹性臂11、12末端分别平滑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部14、第二接触部15。其中,所述弹性臂11、12的延伸面与连接部10位于同一平面内,两第一、第二接触部14、15分别设有导引侧壁150及挟持侧壁160,两导引侧壁150之间的距离大于两挟持侧壁160之间的距离,所述固定脚13用于与印刷电路板相固定。第一接触部14部分撕裂形成大至呈L型的定位部16,该定位部16包括沿芯片模块的插脚滑移方向延伸的延伸臂161及自延伸臂161向第二接触部15延伸的横臂162,从端子1的正视方向看,两弹性臂11、12被定位部16的横臂162相连接,当然,从端子1正视方向看,横臂162也可与弹性臂12之间留有一较小间隙,该间隙小于芯片模块内插脚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弹性臂12形成一缺部17,使得两弹性臂11、12之间的最大距离等于所述定位部16的横臂162的长度。在端子展平状态下,定位部16位于第一、第二接触部14、15下方,横臂162填充所述缺部17将两弹性臂11、12横向连接。当然,具体实施时,可以应弹性臂11、12的应力需求对两弹性臂11、12之间的最大距离作不同优化,即对缺口17的大小可作不同变化。所述定位部16位于与挟持侧壁150相对的一侧。
当芯片模块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1接触时,芯片模块内的插脚(未图示)先通过零插入方式插入端子1两挟持侧壁150所确定的空间内,之后将该插脚向端子1的定位部16方向水平移动,通过导引侧壁150的导引,使得两弹性臂11、12向两侧发生弹性变形,进而插脚被固定于两接触侧壁160之间。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1由于在第一接触部14一端设置定位部16,芯片模块的插脚在向接触侧壁160之间移动过程中,受到定位部16的阻挡,不会发生过度位移,因此确保了与端子1的稳定接触,且该结构节约了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60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反烧式热水锅炉
- 下一篇:民用中高温恒运高效埋地沼气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