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多晶硅结晶的石英坩埚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85247.5 | 申请日: | 2008-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283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杨艳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华融太阳能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30B28/06 | 分类号: | C30B28/06;C30B29/06;C01B33/021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忠辉 |
地址: | 215558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多晶 结晶 石英 坩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坩埚,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多晶硅结晶的石英坩埚。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电力供应渐趋紧张,光伏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局面。光伏发电主要有单晶、多晶电池片技术,与单晶相比,多晶光伏具有能耗小、效率高等优点;同样的时间内,耗用同样的能源,多晶产出将是单晶的6~7倍,因而多晶近些年得到广泛运用。
目前,对于多晶硅熔融结晶所使用的坩埚,业内都采用高纯石墨材料制作,自身制造成本较大;石墨坩埚结晶出的多晶硅铸锭,其含杂量较高,硅锭的有效收得率非常低。而且坩埚形状多为圆形,体积尺寸小,只能一次性结晶出小规格的硅锭,使用效果不理想,尚不能大规模生产应用。
所以,设计一种新型的用于多晶硅结晶的坩埚,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多晶硅结晶的石英坩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用于多晶硅结晶的石英坩埚,特点是:所述的石英坩埚呈规则方形不透明立体结构,包括底面及前、后、左、右四侧壁,上部敞开。
进一步地,上述的用于多晶硅结晶的石英坩埚,所述石英坩埚的长度在715~1050mm,宽度在715~1050mm,高度在400~500mm。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用于多晶硅结晶的石英坩埚,所述石英坩埚四侧壁的壁厚为12.5~24.5mm。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性特点和进步主要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结构独特、外形美观,体积尺寸大、容积大,能一次性装载400kg~450kg原料,结晶硅锭达到450kg,甚至更大,耗用电能约2000kw。另外,规则的几何外形有利于热场的均匀分布,符合最小化熔炼时温度梯度,该方形坩埚大大提高了硅料的产量和收得率,值得在业内推广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坩埚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坩埚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的石英坩埚,其外形呈规则方形的不透明立体结构,包括底面及前、后、左、右四侧壁,上部敞开。该石英坩埚的长度在715~1050mm,宽度在715~1050mm,高度在400~500mm;四侧壁的壁厚为12.5~24.5mm。
该坩埚采用高纯石英材料,通过注浆成型、烧结得到。其基本工艺:先将原料高纯石英投入造粒设备中进行湿法造粒,再将浆料充分搅拌,放置后倒入压力装置中,辅以压力注入石膏模具中,前期注浆时辅以轻微震动;继而于模具中静放5~8小时,充分脱水后脱模;脱模后在干燥器内进行干燥;最后将干燥得到的胚体放入窑炉内进行烧结,获得不透明石英坩埚。
石英坩埚呈规则的几何外形,有利于热场的均匀分布,符合最小化熔炼时温度梯度。重要的是,该坩埚体积尺寸大、容积大,能一次性装载400kg~450kg原料,结晶硅锭达到450kg,甚至更大,耗用电能约2000kw,而当前现有技术在同样的电能下才产出60kg的单晶硅棒。另外,方形形状的坩埚用于结晶硅锭时,有别于圆坩埚,圆坩埚为直拉法长晶原理,而方形坩埚为定向凝固法,方形坩埚大大提高了硅料的产量和收得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外形美观,尺寸大、装载量大,生产效率高,显著节约电力成本。结晶出的产品具有优异的抗热震性能,安全性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需要理解到的是:上述实施例虽然对本实用新型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但是这些说明只是对本实用新型说明性的,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任何不超出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内的发明创造,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华融太阳能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华融太阳能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52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多轴预浸织布机
- 下一篇:一种快拆式内传输框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