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摩托车电瓶导通的加热衣物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84252.4 | 申请日: | 200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99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州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建州 |
主分类号: | B62J33/00 | 分类号: | B62J33/00;A41D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摩托车 电瓶 加热 衣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衣物,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摩托车电瓶导通的加热衣物装置的结构改良,其主要在摩托车电瓶上固设有一电池连接线,所述电池连接线的另一端形成有一接头。至于加热衣物设有一电源接头,而能供加热衣物上的电源接头与电池连接线的接头结合,达到直接利用摩托车的电瓶将加热衣物上的电热片加热的目的。
背景技术
传统的衣物加热装置,一般都是将多个加热片通过导线相互连接,并配合接头或连接头将加热片与电池装置(锂电池)结合,且设有控制器而能达到加热保暖的目的。然所述现有的加热衣物,所述每一加热片都必须相互串接(一般都是利用焊接),才能控制每一加热片同时进行加热动作,且需在加热衣物内设置有锂电池加热,因此使用上显然具有如下的缺失:
(一)所述每一加热片相互间连接的导线必先行串连并焊接后,才能车缝在加热衣物内里,不仅麻烦不便且会增加制作成本。
(二)传统加热片及每一导线车缝在内里时,如操作不小心会刺穿导线,容易造成断线或短路的危险。
(三)传统加热衣物都是通过随身携带的电池(锂电池),所以加热面积较小,若要将加热面积加大,电池使用时间较短,欲长时间使用,必需另外携带电池,颇为不便。
(四)若使用于骑乘摩托车时,因直接迎着风面,骑乘速度愈快风阻愈大,所需加热面积也需较大,才能达到保暖的目的,传统利用锂电池加热的衣物,尤其在寒风刺骨的冬季,根本无法达到保暖的目的。
发明人专门从事于加热衣物的设计制造工作,深知传统的加热衣物,当用于骑乘摩托车时,很难达到确实保暖的目的,于是乃极力苦思解决的道,并凭借本身的专业及多年来的工作经验,终于在历经多次的试验、修正与改进后,首创出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摩托车电瓶导通的衣物加热装置新设计,其主要利用加热衣物与电池连接线直接结合来进行加热,其主要在摩托车电瓶上固设有一电池连接线,所述电池连接线的另一端形成有一接头。至于加热衣物设有一电源接头,而能供加热衣物上的电源接头与电池连接线的接头结合,达到直接利用摩托车的电瓶将加热衣物上的电热片加热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用摩托车电瓶导通的加热衣物,主要在加热衣物的内里车缝有加热片,并与一电池连接线导通;所述电池连接线一端形成有一接头,而能供加热衣物结合,所述电池连接线另一端形成正、负极导线,供与摩托车电瓶的正、负极结合,且所述电池连接线固定于摩托车任意位置;所述加热衣物连接有一电源接头,使用时将所述电源接头插入所述电池连接线的接头,使所述加热衣物直接利用摩托车电瓶导通电源加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加热衣物内里车缝有加热片,并延伸有一电源接头,且加热片除传统连接方式,更可通过模块化设计,方便于直接将每一加热片车缝在加热衣物内里。而电池连接线一端固接于摩托车的电瓶上,另一端并形成有一接头,且将电池连接线固定于摩托车的适当位置处。当骑乘摩托车欲将加热衣物进行加热保暖时,将加热衣物上的电源接头插入于电池连接线上的接头,加热衣物内的加热片即能通过摩托车电瓶供应电源加热,不但可持续不断的进行加热,且利用摩托车电瓶可得到较大功率的加热效能,确实达到保暖的目的。另外,所述电池连接线的接头也可先行外接一开关或温度控制器后,再与加热衣物的电源接头连接,除能直接通过开关进行切换,也能达到调整温度的目的,不仅与传统加热衣物的结构完全不同,且更为实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A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加热衣物的正面示意图;
图1B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加热衣物的背面示意图;
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的加热片示意图;
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电池连接线的示意图;
图4A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正面示意图;
图4B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面示意图;
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模块化的加热片示意图;
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控制器的示意图;
图7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时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建州,未经陈建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42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